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波动区间“翻番”。中国人民银行14日宣布,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1%,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 由于近期多次释放相关信号,扩大波幅已被市场广泛预期。业内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汇率市场预期分化的当下,放大汇率波动区间能够降低投机资金的冲击,时间窗口“恰到好处”。而此次人民币交易区间扩大,加之中国贸易顺差正不断减小,意味着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可能基本结束,双向波动将更趋频繁。
时机 扩大波幅正值“窗口期”
中国人民银行上次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是在2007年5月,将0.3%的汇率波动区间扩展到0.5%。在此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区间再次被收窄至0.3%,直至2010年6月“二次汇改”,波动区间才恢复至0.5%。 中国人民银行14日表示,其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另外,在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的同时,央行同日宣布,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也由1%扩大至2%。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曾撰文指出,“我们最初确定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是0.3%,现在扩大到0.5%,但是这个0.5%依然非常小。中国的外汇市场整体上交易量还不够大,企业避险的积极性不高,这样的波动幅度还显得太小,不足以刺激企业有更多的动力来进行避险。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汇率的波动幅度,来刺激企业避险的需求,从而刺激避险企业的发展。” 实际上,这次的扩大波幅已被市场广泛预期。在此之前,官方已在多个场合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期间明确指出,从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已经升值30%。从2011年9月份开始,在香港市场无本金远期交割(NDF)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双向波动。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有可能已经接近均衡水平。“我们将继续加大汇改的力度,特别是较大幅度地实行双向的波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逐渐具备了浮动的条件,可以考虑幅度适当加大,更加体现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的机制。 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外部资金大量涌入中国的“常态”开始悄然生变。不仅新增外汇占款连续3月出现负增长,国际收支资本项目也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季度逆差。而2012年以来,我国贸易逆差的出现和吸收外资(FDI)的连续下降也使得市场对2012年内国际资本流入量预期降低。平安证券2011年初发布的报告指出,国际收支盈余的下降令外汇占款增速下降是大势所趋,其预计,2012年新增外汇占款在2万亿至2.5万亿元左右,较2011年下降1/3。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对未来人民币走势预期分化明显,单边升值预期基本消失。 中信银行总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我国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单边升值预期下降的情况下放大汇率波动区间,能够降低一些不确定性冲击,是好的时间窗口。 正如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所说,有的人看涨,有的人看跌,这是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比较好的时机。
意义 增强汇率弹性的重要制度改进
数据显示,在2011年,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较之前频繁不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6349元,最低为6.3009元,244个交易日中143个交易日升值、101个交易日贬值。此外,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汇率也是双向波动。 “若波幅区间过窄,将使由交易市场供求关系所形成的汇率浮动受到限制,难以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1%的波动空间也完全能够被市场所接受。若放开的波幅过小反而有副作用。”刘维明指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表示,扩大汇率波幅是增强汇率弹性的重要制度改进;外汇市场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主体逐渐成熟,自主定价能力增强,能够承受更大弹性;市场机制将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甚至基础性作用。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投资和企业司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有助于缓解僵化的汇率体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配合资本账户等方面的改革。中国金融改革将在国内、国际两方面分别围绕利率和汇率积极推进。 澳新银行14日发布最新报告认为,由于中国开始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央行希望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需要允许人民币汇率更加浮动,这也就是一般而言的“蒙代尔三角”理论。总体来看,中国近期在金融体系改革上举措频频,温州金融改革的具体方案可能很快出台,而近期传言中的深圳和香港试点跨境贷款的举措也可能成真。 澳新银行还指出,未来的一段时间,人民币双向波动增强将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地对人民币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并采取相应的对冲,与此同时,这也可能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外贸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来降低相应的风险,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发展。 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从短期来看,银行、一些外向型企业可能会面临一些汇率风险,对此,银行和相关企业应当做好应对,银行需要加强对外汇资产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一些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锁定远期汇率,避免汇率波动风险。
预期 单边升值趋势基本结束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曾撰文指出,1994年1月至2012年2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了38%,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了42%与68%。2005年6月至2012年2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了31%,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了20%与30%。这意味着无论自1994年汇率市场并轨以来还是自2005年央行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均经历了显著的升值。 不过,这一升值轨迹可能改变。澳新银行则指出,人民币交易区间扩大,加上中国的贸易顺差开始不断减小,意味着人民币的单边升值趋势可能已经基本结束。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分析2007年至2011年数据可知,人民币兑美元年化日均波幅在主要货币中处于低位,仅为2%左右,多数其他货币的波幅在5%至20%之间。由于人民币波幅太低,使投机人民币升值的资金获得了有吸引力的低风险回报,加剧了热钱的流入。而一旦增加汇率弹性,可依靠汇率弹性本身有效抑制短期资本持续大规模的流动,因为汇率会很快升值到市场一致预期水平,从而迅速消除对汇率继续升值的预期。 “由于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继续下降、短期国际资本有望持续流出、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下降、外部压力仍将持续存在,预计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有望显著放缓,由过去的年均5%至6%降至未来的年均2%至3%。”张明指出。 “在16日市场开市后,人民币可能出现一定的走贬。同时,央行的举措也可能引发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人民币的远期和掉期可能出现明显走弱。”澳新银行说。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在谈到人民币由升值转向贬值的可能性时认为,一旦资本外逃,资产价格将会遭到全面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