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小食品“进村”
由于问题小食品成本低、包装花哨、卫生状况差,其日常消费群体主要是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 在郑州南三环附近一家物流公司院内,《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将小货车上的货物转移至一辆大型卡车上。老板告诉记者,该公司走的是郑州至西安专线,主要货物就是各种小食品。因为便宜,大部分都流向了农村市场。 河南省兰考县农民老王说,家里有个上学的孩子,每月都会给十多元零花钱,多数时候都拿去买零食吃了,“几毛钱一袋,也没觉得算个啥,就是那些包装袋,看着花里胡哨的。” 河南省食安委办公室监督检查处工作人员介绍,在不久前的一次暗访中,也发现了非法生产的麻辣小食品流入县乡农村超市的情况。 河南省上蔡县一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以往检查结果,问题食品流向农村市场,尤其是中小学校周边商店,这一趋势越来越突出。 他说,仅从外包装上看,形形色色的小食品就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随意起名,比如糖果不叫糖果,却标称为“爱挑豆”、“情豆初开”等;二是有名无实,比如名为“羊肉串”、“南京板鸭”等,实质上只是豆制品或膨化食品;三是绝大多数产品都有各种香精、色素等添加剂,有的配料仅有两三种,添加剂却有七八种之多。 “去年查处的含‘毒’沙琪玛,就是用化学品硼砂替代焦糖,对于身体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长期食用后果不堪设想。”该工作人员说,“但一般人眼里,小食品无非是加了点调味剂,吃不死人,所以并不太在意。”
双管齐下破解监管难
由生产至流通,线人“大根”认为,问题小食品之所以“打而不死,禁而不绝”,表面看是因为加工地点隐蔽、成本小利润高,但深层次的背景则是监管思路过于简单。 “食品安全是高压线,平时不怎么管,有问题后又一律‘重拳整治’,比如去年出事后,十八里河镇就要求,所有小食品生产商都要搬迁,连原本正规的厂家也被逼成了游击队,黑作坊只能越打越多。倒洗澡水是对的,但不能连孩子也一起倒掉。” 郑州长通商贸城招商部有关人士介绍,河南是重要的粮油大省、人口大省,加上交通优势明显,物流业发达,经过多年发展,围绕郑州市及附近的新郑、中牟、新密、荥阳等地,已经形成了一条小食品产业带。 “多年发展和积累的产业,走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如果因为出了点问题就赶尽杀绝,岂不是因噎废食?” 据了解,除万客来、长通商贸城外,郑州市目前还有华中食品城、黄河食品城等多个大型食品综合批发市场。其中万客来占地约350亩,商户达1500余家,日客流量5万人以上,规模最大。 紧邻万客来的南三环附近,分布有大小数百家物流公司,借助中部地区发达的交通,辐射山东、安徽、山西、陕西、河北、湖北等周边诸省,以及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部分销往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由此形成国内知名的食品集散地。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粮食大省,食品加工业是河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小食品是大市场,对于这一行业,一定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还要进行帮助、引导和规范,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加大打击黑作坊力度
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提供的线索,郑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迅速行动,组织二七区侯寨乡政府、质监局、工商局等单位和部门,连夜对大田垌村进行排查。3月21日至24日,二七区、侯寨乡两级政府又组织人员多次对大田垌村进行拉网式摸底清查。 二七区食安委办公室的通报材料显示,3月20日当晚,排查出一家假冒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现场查处成品381件、包装袋67万个、添加剂13箱、打包带16箱、硬纸箱1600个。该作坊随即遭到取缔。 此外,拉网式行动共排查大田垌村厂房约100户次,发现3家疑似食品生产加工黑作坊,由于厂房大门一直紧闭,无法进入。相关部门计划将不定期对其进行复查。 二七区食安委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将以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加强隐患排查,对重点乡(镇)、街道办实行拉网式清查,明确乡(镇)办和监管部门责任,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区食安办对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清理工作进行督察,正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无证生产的黑作坊,在不能彻底杜绝的情况下,将加大打击力度,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严惩重处,决不姑息。”该工作人员说。 事实上,河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早先就告诉记者,2012年该省将继续着力深化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治理整顿,在对“瘦肉精”、“地沟油”保持严打态势的同时,将重点加强对“小食品”的安全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