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信息: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2%。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8%。据测算,在3月份3.6%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7个百分点。 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1%,环比上涨0.1%。2012年1—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平均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平均上涨1.0%。 在3月份同比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4.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食品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2.39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3%;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1.3%(猪肉价格上涨11.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20.5%;水产品价格上涨11.4%;油脂价格上涨5.2%;鲜果价格下降6.2%;蛋价格下降5.8%。 除食品外其他各类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是:烟酒及用品价格同比上涨3.6%;衣着价格同比上涨3.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同比上涨2.5%;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1%;居住价格同比上涨2.0%。其中,住房租金价格上涨2.1%,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2.0%,水、电、燃料价格上涨2.6%。
从3月份各类商品价格环比变动情况看,食品类、非食品价格环比均上涨0.2%。
企业经济效益存在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关注实体经济经营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
3月份PPI数据中,有一点值得关注: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了0.3%,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0.1%。购进价格上涨而出厂价格下降,说明我国大量的工业企业的定价能力在进一步减弱,企业经济效益存在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CPI数据远远高于PPI数据,这也说明生产领域的价格波动不能有效地传导到消费领域中。当然,从PPI向CPI传导有比较长的滞后性,同时影响CPI和PPI的因素和机制不完全一样,但这还是说明,我国工业企业的定价能力在减弱,生存困境在加剧。 实体经济企业经营的困难值得关注,但不要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做出大的调整。目前总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部分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甚至倒闭,都是很正常的,企业的倒闭和淘汰正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在宏观政策方面,为了保证房地产调控取得实效,并大力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只要保证几大主要经济指标相对可控即可,无须对微观经济运行过度关注。 当然,对于实体经济的困难,也不能不闻不问,最有效的措施还是进一步推行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对于转型中的中小企业,政府也应给予必要的支持,但是千万不要放大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影响,否则可能导致政策上大收大放,对经济造成更大伤害。 应该说,目前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与前几年利用信贷资金过度投资有关。许多企业之前的投入还没获得收益就面临着信贷收紧、急需还贷的压力,困难可想而知。
应利用当前比较有利的形势加快结构调整
物价调控形势还很严峻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汤 敏
3月CPI上涨3.6%,应该说这个上涨幅度比去年总体水平还是低了很多,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是对CPI的走势,我们还是要高度警惕,4月上旬,食品价格上涨很快。特别是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之后,对食品价格还会进一步传导。而且从环比看,CPI和PPI环比都在上涨,这说明物价的走势仍是向上的,物价调控的形势还很严峻。 当然,物价方面也有一些积极因素。由于市场低迷,PPI同比仍然是负增长,很多产品不敢提价。尤其是房地产和相关消费品产业,受调控政策影响,没有提价的能力,这在一定幅度上抵消了物价上涨对人们的影响。 针对当前的物价走势,我们在宏观政策上,还是要坚持基本稳定。因为物价上涨形势严峻,所以货币政策上还不能大幅放松。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物价上涨有其必然因素,也不需要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目前物价上涨因素中,食品价格上涨一直是核心因素,这与我国农村劳动力工资上涨较快、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体制性、长期性因素有关,我们必须容忍转型过程中物价快速上涨这一事实。 由于经济增速在下滑,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们可以适度放松。比如对在建续建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同时,继续通过减税、信贷支持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改善实体经济生存环境。 尽管目前很多经济指标并不乐观,但我认为,我国总的经济形势还不至于过分悲观。我们还是要利用当前比较有利的形势和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千万不要误判形势,为了保增长而耽误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须引导游资进入实体经济,激活金融市场
预调微调效果逐步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 巴曙松
3月CPI同比涨3.6%,PPI同比下降0.3%,说明预调微调的效果逐步显现。具体分析,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PPI环比上涨0.3%,自去年11月环比谷底(-0.7%)连续回升4个月,且近两个月环比转正,表明上游价格逐步企稳。PPI与库存走势基本一致,显示一季度去库存进程温和,这与经济企稳迹象吻合。 第二,PPI同比增速降为负,主要受基数因素影响,环比已经见底回升。 第三,CPI的回升在预期之中,但幅度略超预期,原因在于食品价格短期波动频繁。2月肉禽价格大幅回落导致CPI下降较大,3月则是蔬菜和水产价格上涨较多,使得CPI又有所反弹。我们认为这种季节性的波动影响了个别月份CPI值,并不影响上半年通胀的下行趋势。 当前上游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制造业企业利润不断被摊薄,处境越来越难,会有资金抽出来去进入房地产、股市领域进行炒作,可能对制造业形成比较大的冲击。 要扭转这个局面,首先,应减免制造业的税费,使企业在生产环节有利可图。其次,要采取措施引导游资进入实体经济,激活金融市场,不能因为缺乏畅通的投资渠道而导致资本逃离制造业而涌向投机性市场。有些地方出现借产业转移之名圈地圈钱的现象。这跟我们整个GDP的考核机制、税收机制,以及金融业的运行都有关系。要在土地金融体制、税收体制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使得大环境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扭转“企业开发一种产品还不如多圈一片土地”的局面。
资本市场“去投机化”有利于股市长期向好
流动性还会长期过剩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 宏 皓
在物价上涨的短期和长期因素都尚未消除的情况下,对于通胀切不可麻痹大意。最近成品油价格出人意料的大幅度上涨,更是被解读为管理层下调对物价警惕指数的风向标,这是危险的信号。对于一个“热性体质”,同时流动性长期过剩的经济体而言,控制物价的任务是长期的,通胀其实并没有走远,随时还可能卷土重来,“稳物价”仍然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民生用品的一些涨价苗头,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旦内外因素叠加,价格报复性反弹,不仅影响民生,也对整个经济形势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认为,预调微调的发令枪现在已经打响,具体的政策措施或将在宏观层面和部分产业上体现。 就股市而言,为了调节流动性,二季度央行仍会延续一季度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不排除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降准﹑降印花税和降息对股市都是大利好。资本市场“去投机化”目标明确,有利于A股市场的长期向好。 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根源是过去的融资圈钱市造成的。必须从制度上让证券市场转型,由过去的融资圈钱市向投资市转型。也就是说,证券市场的所有制度改革都要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制度上对参与包装造假上市的上市公司高管、中介机构等制定严惩的具体措施。 从目前市场的反映来看,投资者的信心正在恢复,中期股票市场有望重回震荡上攻的格局。当前在大量蓝筹股价值低估的背景下,股市将会再度呈现出趋势上重返上攻通道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