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08 作者:记者 柴野 来源:光明日报
|
|
|
日前,瑞士司法机构宣布通缉3名购买瑞士银行信息的德国税务官员,认为他们涉嫌从事经济间谍活动。德国朝野表示极大愤怒,认为瑞士方面的举动十分荒谬,德国税务稽查人员只是在进行正常的调查工作,追查德国人是否偷税漏税,并要求瑞士取消逮捕令。 2010年2月,德国北威州政府的税务稽查人员向线人支付250万欧元购买了非法刻录的含有瑞士信贷银行1107名德国客户名单的光盘。这些客户涉嫌以转移财产的方式,偷逃税款总额高达12亿多欧元。今年3月15日,瑞士联邦检察院发出通缉令,要求德方协助逮捕这3名从事所谓经济间谍的税务稽查员。 德国政府曾多次通过线人购买本国偷逃税者信息。2006年德国联邦情报总局曾花费400万欧元从列支敦士登LGT银行职员手里购买过德国800名涉嫌偷逃税款者的信息资料,并据此查出德前邮政局长偷税额高达100万欧元。德政府从补交税款中收入达两亿欧元。2010年德国下萨克森州花了18.5万欧元购买了一张包括两万多条瑞士银行信息的光盘,涉及金额达5亿欧元。此次北威州政府为追查逃税支出250万欧元,收回税款4亿欧元。对于德国政府出资购买银行职员盗窃的信息,瑞士与德国一直在打“嘴仗”,这次瑞士政府动了真格的,要对当事人绳之以法。 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历史悠久。二战前夕,德国纳粹为了调查犹太人或其他富商的财产情况,频繁对瑞士银行进行各种刺探活动。1931年,瑞士银行业通过了《保密法》,规定银行要对客户的所有信息保持沉默。根据该法,储户可选择自己认为妥当安全的方式在瑞士的银行开户存款,还可委托代理人办理,财产的真正拥有者可以做到永不露面。在这种银行保密体制下,全世界的巨额资产纷纷流向瑞士。 但瑞士银行的保密体制也为贪官污吏洗钱和恐怖分子设立黑账户大开方便之门。如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等来路不明的钱都存在瑞士银行,“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也在瑞士银行开设了“黑账户”。尤其是各国富人都利用瑞士这个银行“保护伞”,把个人财富转移到这里,避开本国的征税。 曾经是瑞士银行业最大卖点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如今成了众矢之的。2009年美国政府耗费上亿美元进行调查,把瑞士最大的银行告上法庭。最终迫使瑞士银行付出7.8亿美元换取庭外和解,并提交超过4000名美国客户的资料。法国、德国也威胁要把瑞士放到经合组织制定的“黑名单”里,以此要求瑞士提供更多的银行信息。在欧美的重压下,瑞士做出妥协,宣布将接受经合组织2005年税收协定的第26条规定,扩大与外国税务部门的银行信息交换。这一举措被欧洲媒体解读为瑞士固守了75年的银行保密制度开始失守。 德国和瑞士一直在如何处理逃税漏税者问题上龃龉不断。去年,德国与瑞士签署了新修订的双重征税协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生效。届时德国人在瑞士银行的所有资本收益都将缴纳26.375%的税金,瑞方将其转交给德国政府,有效追溯期为10年。尽管瑞士在改变其“避税天堂”形象方面做出了较大让步,但还是保留了最后一张底牌——保密制度。瑞士与欧洲各国签署的双重征税协定虽然规定,对所有在瑞士银行的存款人未来产生的收入代征预扣税,对秘密持有的账户征收新税或罚款。但是,资金持有人在瑞士的银行账户仍保持在匿名状态。 德瑞两国双重征税协定对解决两国多年来在税务问题上的矛盾本应起到缓解作用,一方面富商补缴税款,同时保持个人的财务隐私,这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好处;另一方面德国再也不需斥巨资购买银行数据了。但上述协定尚未生效,两国因税务问题的争执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