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泛鄱阳湖城市圈,在高速铁路的带动下,已经悄悄形成了3个“1小时经济圈”,并开始酝酿形成新的更大规模的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伴随着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线路的建成,呼之欲出的“高铁经济圈”正在打破中国传统的沿江沿海经济布局,改写中国经济版图。
高铁效应凸显 经济格局重新谋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旧中国留下的工业70%以上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占国土面积88%的中西部地区现代工业基本是空白。
基于建国初期工业不均衡格局以及国防安全的考量,当时的党中央提出“均衡布局,重点发展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思路。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曾经谈到,“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中西部工业基础,东北一夜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长子。
随着60年代处于战备需要,中国的经济布局的重心进一步向西部地区推进。但由于三线地区,交通不便、资源环境脆弱,再加上片面强调工业建设要“分散、靠山、隐蔽“,人为割断了生产的有机联系,导致经济效益低下,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
至上世纪80年代,在“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新步入正轨,东部地区重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回顾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优先发展中西部重工业,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两个大局”,以及新世纪之初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生产力布局的均衡发展始终地直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中国的城市发展呈现出集群发展趋势,涌现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以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一系列城市群。
随着城市的集群发展,原有的道路交通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群间人流、物流的大量快速流动的需求,高铁建设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中国高铁“四纵四横”项目的开工建成,以及围绕中心城市的城际快速铁路网的快速辐射,一个覆盖中东部的高速铁路网开始呈现。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武汉介绍说,目前我铁路营业里程达8.6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但高铁总里程居世界第一。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铁路1.8万公里,占据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
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高铁时代。而随着高铁对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将更趋合理。
“高铁经济”涌现 区域经济全面扩容
近年来,随着武广、郑西、沪宁、京沪等高铁先后建成通车,中国东、中部地区渐次进入“高铁时代”,到2011年,全国18条高铁线路年运送旅客达4.4亿人次,乘坐高铁已成为中国百姓出行的一种重要选择。
高铁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同时,一批以高铁为依托的高铁经济圈正悄然兴起,中国传统的沿海沿江的经济布局将现新局。
在武广高铁沿线,近年来随着高铁开行不断加密,步入公交化,不仅将“珠三角”与广大中部地区连成了一片,而且催生了不同层次、大大小小的跨区域“城市圈”和“经济圈”。
国家科学技术部特聘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高铁建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区域经济的划分,提升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中国传统的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新一轮的区域扩容已经开始,东部沿海地区将加快融合,传统的经济区界限将变得模糊。
在传统经济圈扩容的同时,以高铁节点城市为中心,中国的人流、物流及资金流加速汇集,“三小时经济圈”将遍地开花。
随着“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显现,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在全国范围内,一批以高铁经过城市为圆心的经济圈和城市圈开始出现。
全长1300多公里的京沪高铁,沿线分布着中国三大直辖市、两座省会城市和11座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会聚了中国1/4的人口,GDP占全国的40%,连接了“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
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说,京沪高铁覆盖全线24个车站,将原本遥不可及的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连成了一体,让更多的生产要素向铁路沿线集中,促进了高铁沿线城市的同城化,有效推动了“4小时经济圈”的形成。
武广高铁在时空上已使“珠三角”与广大中部地区连接成片,催生了不同层次、大大小小的跨区域“城市圈”和“经济圈”。
随着城市的集群化发展将加速推进,高铁所带来的“同城效应”也将进一步显现。近年来“两日游”“三日游”“周末游”等短期旅游的“井喷”,正是高铁经济圈和“同城效应”的最好体现。
产业转移提速 均衡发展机遇来临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发程度高,资源承载能力开始下降,传统上依靠人力、土地、资源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急需通过产业转移为经济的转型腾出空间。
而高铁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更在于大大释放了铁路货运能力,从而使物流落后这一大障碍得以消除。传统上中心城市和腹地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高铁建设大大扩大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腹地空间。
以武广高铁为例。珠三角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土地等资源的制约并积极谋求转型的困境,武广高铁将珠三角发展腹地直接延伸到湖南、湖北。据测算,武广高铁的开通,带动了沿线上千亿元产业转移。
秦尊文认为,随着东部和中部地区高铁网络成型,东部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信息就会往中部地区经济人口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回流,从而带动中部地区的产业和技术升级,同时还会加快我国西部地区为了生态环境安全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向中部地区的转移。
中部地区本身具备的原材料、劳动力等优势,具备了承接沿海及全球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武汉、长沙、郑州等条件较好的城市在如火如荼的高铁建设浪潮中将获得赶超东部城市的机遇。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完成,我国东部地区将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东部和中部将会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
著名区域经济专家、武汉大学伍新木教授说,高铁在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还将更给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均衡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