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智能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智能医疗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全球发展智能医疗的大趋势之下,未来应加大智能医疗方面的投入,并尽快出台相关的统一标准。
我国智能医疗尚处初级阶段
处方纸已经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隐退。几年前,王女士的“病历本”就已被一张“医疗卡”所代替。她可以通过电话或在网上预约门诊,而不再需要浪费时间排队挂号;在就诊时,通过“医疗卡”,医生就可以在电子病历系统上了解到她所有的过往病史和医学诊断材料,包括X光片、化验结果、用药记录等等,甚至是目前的药费负担。由于直接与医保系统联网,王女士可以根据自己财务负担决定是否选择某些不在报销目录之内的药品;而医生将诊断结果输入电子病历中后,便会出现一个基于既往循证医学的治疗方案,医生可以以此为指南,结合病人的特殊情况进行微调,但同时要注明调整方案的原因,这样就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并确保安全的最大化。而在电子处方上传的同时,收费室和药房的电脑上就已经显示出来,如果王女士在医疗卡里提前储值的话,那就更方便了,就可以直接去药房领药。
这种“无纸化”办公只是中国医疗领域正在发生的“智能化革命”的一部分。“我们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包括五个方面,首先通过医疗信息系统,采集患者的信息并将其结构化,然后再上传到信息交换平台,通过病人主索引工具、临床数据库等使其得以共享。同时,还有运营管理系统,比如HRP(医院资源管理软件)可以满足诸如药品、物流、办公耗材等项目的统计和管理,实现临床和后台的并举。此外,还建立了区域医疗系统,将电子病历整合成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拓展到其他医院以及社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
在他看来,医疗智能化更重要的标志是采集到的信息如何被有效利用,即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动,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消除所有的安全隐患。
而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样发展智能医疗的医院不在少数。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在医疗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医院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结算等应用信息系统,有些地方政府也在进行居民健康信息库的尝试性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医疗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强认为,总体来讲中国的医疗智能化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普及面还不够广,深度也比较浅。而且,各地、各系统、各医院机构信息化程度差异非常大,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交换。
根据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智能医疗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阶段。当前,我国医院管理信息化以财务系统信息化为主,约占70%至80%;临床管理系统涵盖一些临床应用,如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等,国内有20%左右的医院正向这一阶段转变;而公共卫生区域信息化包括若干医院之间的体系共享以及中小城市或大城市某区域间的共享,可能涉及居民档案、突发卫生事件等,但这在我国仍未有大的起步。
“由于中国处在业务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向临床应用系统发展阶段,所以目前存在长期运作模式不成熟、规模化程度不高、集群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此外还面临成本过高、安全性及隐私问题等。”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
医疗信息化乃全球大势所趋
“医疗信息化是现代医疗的必然趋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医疗信息产业是同商业医疗保险、制药、医疗器械行业并行的四大医疗产业之一。”赵强指出,医疗信息化是全球大势所趋,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和医疗卫生系统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美欧日等国纷纷出台相关战略支持医疗信息化发展。
据了解,美国的医疗信息化始于1970年代,但真正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是在1990年代后,其中政府的鼓励和示范起了相当的作用。1995年起,美国联邦政府退伍军人医疗系统在肯凯瑟博士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在三年内逐步整合原有的医疗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VistA系统,在全系统1400多家医疗机构内推广,最终做到全系统医疗信息化。目前这一系统已经在美国私营医院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并且运用到其他国家,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和世界上医疗信息化进程。2004年,联邦政府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了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来建立以电子病历为主的医疗信息技术标准,并与各州和地方政府就医疗信息共享进行政策和行政协调。2009年2月国会通过的“医疗信息经济和临床健康法案” 总计拨款190亿美元用于促进医疗信息化,目标是“到2014年为每一个美国人使用电子健康档案”。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在智能医疗领域的总投资已超过440亿美元。
日本在2009年制订了“i-Japan2015”战略,主要是进行电子保健记录及远程医疗建设上,个人可将自己的保健信息提交给医务人员,对处方信息或配药信息进行跟踪反馈,从而减少误诊概率,同时,大力发展区域性医疗机构合作。
而欧洲早在2002年就提出“电子欧洲行动计划2005”,之后又相继推出“电子欧洲行动计划2004-2010”、“电子健康行动计划2012-2020”,加大信息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提高医疗保健的水平和效率。同时,支持电子健康领域的研发工作,推动建立富有竞争力的欧洲和全球电子健康市场。
郭凡礼认为,国外智能医疗发展水平及层次均高于国内,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比如医疗保障方面,美国提供较高的医疗保险奖金;电子设备配置方面,美国免费提供数字手持设备供患者使用等;智能电子医疗系统方面,患者输入身份证,即可查询到之前相关的病历。借助于传感器即可查看患者脉搏、心跳、体温等。
在郭凡礼看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医疗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而赵强则认为,数字化、网络化的家用或个人用医疗产品、用具的开发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尤其是针对中老人消费群体,而且必须提供相应的附加服务。
加大投入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极其预防形势严峻,有接近两亿高血压患者和6000万糖尿病患者。接受采访的专家和业界人士表示,要解决上述问题,加强智能医疗建设是路径选择之一,未来应加大医疗信息化的投入,尽快出台相关的统一标准。
“虽然近些年医疗信息化的投入大大增加,但与所需要的资金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更是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医院每年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仅占到整个营业额的0.5%至1%,六年总共花费8700万人民币,这个数目国内很多医院还达不到,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一年的投入就达到7000万美元。”刘帆认为,投入的不足极大制约了我国医疗智能化发展。
赵强指出,医疗信息化需要前期大笔资金投入,包括对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及对医护和管理人员进行大量培训,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资,是不是成功还有风险,即便成功其经济效果并不是马上就能立竿见影显示出来。所以一个地区,一家医院是不是进行大规模的医疗信息化改造,资金如何筹措,达到什么目标,效果如何评估,都影响着这个决策的结果。
为此,他建议政府首先应该鼓励和扩大在医疗信息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就是医疗机构的功能齐全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和应用。这些医疗机构应该包括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这一目标达成的同时,鼓励这些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查等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提高医疗效率。
“当然,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体制问题,因为对很多医院来说,检查也是一个利润来源,所以体制问题不解决,技术再先进也得不到真正利用”。赵强称。
此外,还存在医疗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低和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刘帆用“战国时代”来形容当前的医疗信息技术市场。以北京为例,3000多家医疗信息公司形成了白热化的竞争,微利之下公司根本没有钱去搞研发,技术水平低下。而且没有形成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一个整体集成,与国外在购买软件、硬件、服务方面的投入各占三成不同,我国购买医疗信息产品时,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各占到70%和30%,人的服务缺位。
“在医院的医疗信息化项目招标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相关行业没有一个准入门槛,导致市场产品良莠不齐,很多医院购买的软件用了两三年就不行了,然后推倒重来。而且标准不统一,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也存在障碍。”江苏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孙晓阳向记者反映,他呼吁政府应该对医疗信息产业设立准入门槛,同时出台一套统一的标准,对整个市场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