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金融机构或渐远畸高利润时代
前高管“吐槽”令高盛面临道德批判
2012-03-23   作者:记者 闫磊/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新华社/路透
    由于前高管自曝公司“恶行”,高盛集团近日又站到了公众“道德审判”的风口浪尖,但有分析指出,此次事件相比数年前的几起官司,可谓“小事一桩”。但在全球金融监管趋严的态势下,越来越多的高管离职令高盛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前高管抨击企业文化贪婪

  高盛公司执行董事兼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地区美国证券衍生品业务主管格雷格·史密斯日前在《纽约时报》公开发表辞职信,抨击高盛“金钱至上”的贪婪企业文化。
  史密斯在辞职信中表示,高盛之所以在过去143年历史中屹立不倒,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曾经拥有“团队协作、正直、谦逊,以及永远为客户的利益考虑”的企业文化,并因此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然而,史密斯表示,这种文化已经消失殆尽,并称高盛目前的环境是其在该公司任职近12年以来最具“毒害和破坏性的”。
  史密斯批评高盛在经营和赚钱的时候“继续把客户利益放在次要位置”,称高盛现任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芬和总裁加里·科恩失去了对公司文化的掌控,并指出“公司道德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
  史密斯的辞职信当天在华尔街引发了轩然大波。高盛公司随后向媒体发表声明,反驳了史密斯的指责。高盛在给《经济参考报》的声明中称,“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不能反映我们的公司运作模式,”高盛说:“在我们看来,只有客户成功我们才能成功。这一基本事实是我们行为规范的核心。”
  与此同时,高盛还表示史密斯是公司的中级管理人员,这一级别的管理职位在高盛中有近1.2万个。
  一些银行内部人士似乎保持了乐观。英国《金融时报》援引高盛一位工作上曾与史密斯密切合作过的资深银行家的话,将这位愤愤不平的管理者对高盛的攻击不屑地说成是“小题大做”,并指出:“过去三年间大概有五六件比这更加‘致命’的事。”
  2010年,由于涉嫌在推出一款复杂抵押产品的过程中未能披露足够的信息,美国证交会指控高盛“欺骗投资者”。该公司支付5.5亿美元就上述指控达成了和解,但对这一指控却未予承认。随后,一批美国参议员自行展开了调查,布兰克费恩及公司其他高管不得不前往国会山接受公开询问。

  内部承受更多经营风险

  如今,更多的银行家已准备好道出他们的担忧。他们担心,无论是赚钱多少还是工作的乐趣,今后在高盛的日子都将不如从前。新的监管法规对其商业模式造成的威胁,已促使许多人对高盛的未来提出质疑,同时也为他们自己在该公司的未来打上了问号。
  《华尔街日报》称,许多人认为,公司最高层需要有一些改变,对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来说,这或许是他最大的烦恼。
  一位要求匿名的董事总经理说,“劳埃德就像是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块巨石。人们厌倦了他的管理风格,我想人们希望看到一场改变。劳埃德暗示短期内他不会离职,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正是布兰克费恩带领高盛以优于竞争对手的状态走出了金融危机。不过,在高盛历史上最饱受诟病的时期之一,他也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负面象征。
  《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位去年离开高盛的银行家谈到,“在高盛,几乎没人会公开对史密斯表示赞同,但过去两三年里,人们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他们越来越认同这一观点。最近的任何离职事件都表明,这种文化正在消失。光彩已然褪去。”
  人们推测,这家有着143年历史的老牌银行将沦为新的金融监管规定的最大“牺牲品”之一。一方面,全球性《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资本金规定,这增加了高盛曾经利润丰厚的交易业务的成本,另一方面,“沃克尔规则”(Volcker rule)禁止银行进行自营交易,加上监管部门推动更多的衍生品交易在交易所内进行,这些都有可能对利润率造成影响。高盛去年10月份公布的业绩显示,该公司出现季度性亏损,这也是高盛自13年前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以来,第二次出现季度性亏损。回报率的降低意味着奖金的减少。

  折射金融业变革

  高盛等金融业巨头面临的挑战不只是来自公众的谴责,可能还受到行业自身内在的调整压力,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畸高利润将不在,裁员也成家常便饭。
  有专家称,金融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在过去十年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但经济却未必因此而出现了好转。自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而在这其中的大多数时间里,这种变化是合理的。因为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以及消费信贷业务的增长,金融业规模的扩大也势在必行。但是在此之后,问题似乎开始出现了。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经济学家Thomas Philippon所作的研究表明,在2000年前后,金融中介成本(即金融机构所收取的服务费用)开始出现上涨,到2010年前,这一成本已涨至14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出现应起到的降低成本的作用,这种情况令人感到奇怪。
  同时,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信贷市场也超出了经济所需的规模。将以上两个因素合并考虑,便会发现金融业规模对于经济来说已经过大。而这一情形对华尔街文化的影响则不难想象。
  令人不安的是,目前的金融业规模仍旧过大。2010年,金融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8.5%。去年金融业员工奖金的减少意味着该行业的规模可能稍有缩减。但是在Philippon看来,金融业占GDP的比重需要进一步下降至7%-7.5%才算合理的水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内地金融机构赴港IPO时间窗口有望开启 2012-03-02
· 全球金融机构或面临诉讼大潮 2012-02-28
· 银监会:不能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办成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2012-02-25
· 吁请将金融机构纳入征信范围 2012-02-21
· 央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全力维护金融稳定 2012-02-17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