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研人员愿意把发明成果转化为能在市场盈利的产品,是因为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成熟的商业氛围作保障;而他们热衷于冒险,搞创新性尝试,不断推出原创产品,则是缘于整个社会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记者调研了解到,这种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提倡独立思考的教育方式和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
独立思考能力
美国文化推崇独立思考、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美国人从小就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以自己能够拥有别人没有的想法为自豪。在学校里,老师也鼓励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才被认为经过了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是好学生。这种文化与中国学生强调死记硬背课本以取得优异考试成绩的受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祖籍台湾的加州理工学院华裔教授戴聿昌曾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交流活动。他说,中国学生喜欢等着老师告诉他该做什么,而美国学生总是要求老师帮自己实现想法;中国老师往往为学生设立统一的标准,学生习惯于跟从老师、按照老师限定的路径前行,美国老师则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想法和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曾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生施文典说,如果拿中美两国师生相比,学习和研究能力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主要是创新思维的差别。到美国的中国学生往往感到美国学生的想象力更强,中国学生虽然非常刻苦,但思维相对局限。他认为,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创新和取得成就。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局限也正是许多中国学者到了美国之后,很快就取得了在中国没有取得的学术成就的原因之一。
杜绝学术造假
在美国生活,随处可以见到“Honor System”(“荣誉制度”)的字样。图书馆出售旧书时,旁边只要放上写着“荣誉制度”字样的牌子,买书的人就会自觉地把钱放到一个小铁桶里。商店雨天出借雨伞,也会在旁边放上写着“荣誉制度”的牌子,借走雨伞的顾客就会自觉归还。
“荣誉制度”在美国已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在生活中,美国人一般都能遵守诚信,这是因为大家都在乎自己的名声。如果学生作出考试作弊等行为,就会被视为不讲诚信,受到较大的舆论压力,个人名誉也会受损。
在美国学术领域,多数学者和科研人员都能够遵守学术诚信,很少见到抄袭剽窃论文和研究成果等学术造假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媒体对学术造假严格监督,政府和有关机构对造假行为实行严厉惩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者和科研人员从维护“个人荣誉”的角度出发,自觉规范行为,耻于学术造假。这种讲究个人诚信的文化有利于科研人员之间展开公平竞争,有利于真正的科技创新成果诞生,也有利于研究人员与企业之间合作,使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相比之下,我国学术领域的造假现象较多,这与学术认证不够透明、违规惩罚力度不够以及尚未形成严谨、诚实的学术氛围有关。有受访者认为,如果整体气氛不浓,即便想踏实做学问也不容易,因为“弄虚作假的成本更低”。
开设教育“特区”
为在我国营造鼓励创新、学术守信的氛围,专家认为可以在某些领域或地区进行试点,以局部突破的方式带动整体进步。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教育参赞、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陈准民建议,首先可考虑在科技高等教育领域开设“特区”,为我国培养更具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探索新路。
经过对美、英等发达国家教育与科研体制的长期观察和与中国情况的对比,陈准民认为,可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设立一两所科技类试点院校,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校长和教授,实行自主招生、全权管理。
陈准民以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为例,认为在中国现有经济力量和教育投资基础上,有可能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校长和教授的方式,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和师资力量,结合中国的自有资源,以较快速度建成几所一流的研究型科技大学,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陈准民说,创办这样的试点院校时,宜设立由政府、企业、社会、同行专家代表组成的校董会,在招生、聘任、待遇等方面给予其足够的自主权,如果成功可进一步推广经验,如不成功可取消其部分自主权,按目前高校模式管理。
陈准民说,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总量仅次于美日,超过很多发达国家,但一些政策和管理体系的问题导致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能否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不够关心。科研人员往往过于追求职称和职务,因为职称和职务直接影响他们的待遇高低、申请科研项目和经费获批的机会大小甚至研究方向的确定。此外,在对他们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进行考核时往往先看其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不是其创新能力和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效益的能力。
因此,在创办试点性科技大学的同时,还要设计、推行一套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把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效益的能力放到更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