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创新就是致富
2012-03-22   作者:记者 薛颖/洛杉矶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长期以来,美国不断涌现出集工程师和企业家于一身的“发明家”,他们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可以将最新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财富。这些发明家是美国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力军,他们成功的创业故事强化了“创新等于致富”的理念,从而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创新。记者在采访中结识了一名普通的发明家,从他的创业经历中得出一些启示。

  “好点子”的连锁效应

  亚历克斯·贝克是一名阿根廷移民,目前担任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小型科技企业的CEO。他称自己是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设计天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仅凭所掌握的知识和创新热情,闯出一条艰辛但充满希望的创业路。
  2007年,贝克有了一个想法,他想设计一套系统,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使人们在商场或银行办手续时可以进行“电子排队”,而不用亲自到现场排队。于是,他创立了一个公司,取名为Q—LESS(意为“少排队”)。他的想法吸引了曾在雅虎公司担任技术职务的蒂姆·麦丘恩和其他一些讨厌排队、认为这一想法很有市场价值的志同道合者。
  在麦丘恩的参与下,贝克的团队设计出一套系统,并成功吸引到一笔私人投资,将产品投放市场。为努力满足用户和市场需求,贝克团队不断对产品进行完善,几乎平均每周就会推出一个新版本。他们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在1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有了用户。据公司统计,其系统累计为300万名消费者减少了长达60年的排队时间。

  坚信创新终能致富

  贝克虽然将自己的创意变成了可盈利的产品,渡过了小企业起步阶段的难关,但是公司要想发展壮大、获得较丰厚的收益,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他的公司虽然获得了一些私人投资,还拥有了沃达丰分公司等“大客户”,但系统的升级和维护,需要投入较多人力,还要进行市场推广,公司正面临资金困难。贝克说,他和同事们做出了很大的个人牺牲,在最困难的时期都是不拿薪水白干。此外,由于申请专利至少需要几年,他们开发的系统至今还没有取得专利,这对于他们进行市场推广和吸引投资是个不利因素。
  即便这样,贝克仍打算坚持下去,他坚信创新能够带来财富。他说,在加州,人们见过很多靠创新成功和致富的例子。“这就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你很难不成为艺术家一样,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气氛浓厚的加州,科技人才很难不成为企业家。”
  在加州,有科技创新想法的年轻人比其他地区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得帮助和投资。贝克作为一名移民,缺乏社会关系,只能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借此寻找帮助。他说,“如果你把自己的创意告诉1000个人,他们可能会把你的想法告诉他们认识的人,最终你一定会找到能够帮助你的人”。贝克通过这种方法找到的第一个帮助他的人,是他孩子同学的父亲——一位中等规模企业的CEO;第二个为他提供重要帮助的人是通过老乡认识的硅谷重量级投资法专家克拉格·约翰逊。贝克就是这样靠“自我推销”来融资。
  贝克知道,科研人员有了科技成果,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好的企业家,他们不熟悉市场推广和公司经营,很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功亏一篑。但是贝克认为,只要产品有市场潜力,即便公司不能单独做大,将来也有可能被更成熟的企业收购。

  良性循环的孵化作用

  贝克的创业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尤其是西海岸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推动科研人员成功创业、从而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技的良性循环。
  一是科研人员成为企业家,将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乃至教授,在研发出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之后,通过创办公司直接与市场对接;他们精通技术,不会被合作者所“蒙骗”,又承担着公司盈利的任务,因而不会轻易让自己的成果付诸东流。创新者同时也是创业者,这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直接体现。
  二是只要研发产品适销对路,往往都能带来丰厚回报。很多技术人员并不一定擅长经营,在创业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他们研发的技术或产品具有市场前景,就能找到私人投资,得到继续研发所需经费;或是得到投资人的帮助,提升盈利能力;或者将公司卖给更大的公司,获得资金回报,继续从事自己所擅长的技术发明。
  三是知识产权制度日臻完善,保障个人和企业创新积极性。自19世纪英、法等国把科技发明成果列入应保护的“知识产权”之后,认证体系、法律规定等相应的保护措施逐步完善。在美国,对知识产权的承认与保护是鼓励创新的重要因素,发明创造者不仅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创造财富。这使人们愿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使企业敢于投入资本使科技创新能够应用于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对于竞争对手来说,也无法通过抄袭等低成本手段构成威胁,他们要么加强自主研发,要么通过技术转让或公司并购实现共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科技创新改善 农业生态环境 2012-03-01
· 水利科技创新 要夯实根基 2012-02-03
· 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态势 2012-01-13
· 科技创新 领跑?跟跑? 2011-03-10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