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国家,与人沟通时正视对方是基本的社交礼仪,投行高管几乎都是社交高手,但如果有投行高管说不敢正视你的眼,你的直觉应当是他心里有鬼。没错,高盛执行董事格里格·史密斯承认他心里确实有鬼。在高盛任职12年的史密斯没有选择静悄悄地离去,而是扔下了一颗国际重磅炸弹。
3月14日,史密斯在《纽约时报》公开撰文,用“有毒”和“破坏力”两个词来形容高盛的组织文化。这位负责衍生品交易的高管坦称,道德沦丧是高盛长期生存的最严重风险,高盛当前企业文化的主轴就是赚钱,客户甚至被称为任人宰割的“木偶”。单纯从赚钱的角度而言,身兼预测者、投机商和对赌方三位一体的高盛,让交易对手难以匹敌,也是资本市场的常胜将军。但在畸形组织文化驱使下的员工,怎敢正视客户的眼睛?
史密斯的警语在精神层面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在急功近利的商业文化时代,诚信价值几何?”史密斯的矛盾心结还在经济层面提出另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到底需要多少金融创新?”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认为,自动取款机以外的其它金融创新都没有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什么好作用。史密斯撰文当日,沃尔克在华盛顿的一个论坛上说,自从高盛上市后,企业文化心态逆转,高盛在变坏,业务中有很多利益冲突,华尔街的投机文化差点毁了美国经济。
史密斯坦言,在这艘投行航母中,要想往上爬,有三条终南捷径:一是劝说客户接手高盛要抛售的股票或其它金融产品;二是鼓励客户投身能让高盛利润最大化的交易;三是兜售各种晦涩难懂、由三个字母缩略语构成的金融衍生产品。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是否有史密斯这样想要改变现状的有良知者,而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变革机制保障。运转数百年的美国政经体系有其内在纠偏机制,但不可否认,当前美国政经利益的裹胁程度远超建国之初。美国开国元勋杰弗逊常为家庭入不敷出而忧心忡忡,但当前美国家资亿万的议员并不少见;华盛顿、杰弗逊等人退休后伺弄花草的养老方式已过时,许多高官摇身一变成高管,高管再摇身一变成高官,高盛就是美国财政部长的“训练大本营”,也是金融精英特权阶层俱乐部。
当史密斯成为热议焦点后,市场也选择了用脚投票,高盛股价14日暴跌3.4%,一天内市值就蒸发掉21亿美元以上。史密斯说他刚进高盛时意气风发,离开高盛时没有半点自豪感。但是,有一些美国媒体的关注点是史密斯会不会因为说了实话、违背员工保密条款而拿不到股权奖励。面对此情此景,你应能体会到有良知者的酸楚和期待改良现状者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