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稿-两会特别节目 农民增收潜力在哪里?
2012-03-08   作者:  来源:央视网
 
  解说:2011年农民增收快于城市居民,但为何农民增收仍是“三农”问题的最难部分?收入分配改革又该如何考虑农民增收这一环?《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陈伟鸿):欢迎各位收看《今日观察》两会特别节目。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增收空间是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和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本届两会代表委员最为关心的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深入来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实施“富农”战略还会有哪些难点和热点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就此来展开评论。现场的两位评论员是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晓山,以及我们财经频道的评论员刘戈。
  节目一开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广受关注的农民增收问题。
  解说:杨福堂老人是湖南省桃源县的一位普通村民,他种了一辈子田。老杨一家七口挤在这个屋子里,大儿子还一直没有娶亲,老杨说这几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家里的生活开始宽裕一些,2004年,他为小儿子办了婚事,今年又添了一台洗衣机,但是靠种粮过日子仍然显得紧巴巴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每年三亩棉花卖3000元,芝麻、黄豆卖1000元,五亩早稻全部卖掉,按照每亩600斤,每斤1块2毛钱来算的话,可以卖到3600元,晚稻留作口粮,再加上每年拿到的粮食直补700多元,一家全年的收入就是这7000多元,老杨说每亩地的产量有限,粮价涨幅也不大,而农资,化肥每年价格在看涨。
  杨福堂(村民):打一次农药就要花四五十块,还要买棉子种,又还要买棉花的底肥,面肥和尿素,这都是要出钱的,一年要几千块钱。
  解说:人大代表任正隆日前在四川各地调研,对于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他颇有感触。
  任正隆(人大代表):在成都平原上,每种一亩田需要1280元钱的成本,但是种出来的两季(水稻),2006年,水稻和小麦只能卖到990元钱,也就是说,农民种一年的田,(每亩田)要亏损290元钱,白辛苦了。
  解说:任正隆说,尽管这几年国家不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但是仍然冲抵不了高昂的土地流转费用和不断增长的农资,化肥的价格,种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他认为,农资,化肥与人力成本的上涨相比,粮价依然显得偏低。
  任正隆:(粮价)太低了,太低了,现在长期以来,我们中国的粮价都是成本倒挂,就是说我们的收购价都低于成本价,长期以来一直如此,过去叫“剪刀差”,那么,最近10多年,粮食价格倒挂比我们想象得更严重。2006年的粮食价格还没有1993年高,在2000年的时候,粮食收购价还不到1993年的一半。将近20年了,我们的其它物价成倍地增长,我们的收入也成倍地增长,但是粮价不但没有涨,反而降了。
  解说: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大调查》今年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在2012年最期待改善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项中,农村选择收入状况的达65.55%,而国家统计局的报告也显示,农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外出打工的增长幅度较大,去年,达到了21.9%。
  主持人:在刚才的短片当中,我们看到仅仅依靠种地来过日子的农民,他们现在的日子真的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不过这些年来大家一直看到,其实我们政府在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很多的税费都是在不断的减免当中,当我们看到现在靠种粮来过日子的农民,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时候,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张先生您觉得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粮价不够高?如果粮价高一点的话,可能农民的收入就好一点?
  张晓山(社科院农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关于粮价问题我是这么看,因为这次“两会”的时候代表委员们很多也提到农产品的价格,尤其是粮价问题,粮价问题我认为是,粮食的价格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保证种粮农民能够得到合理的利润,为此,我个人认为,需要有一个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农村,就是说农业劳动成本的价格的上涨,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联动的这样一个机制,也就是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你要粮价不涨,这样农民就亏本了。
  主持人:对,没错。
  张晓山:劳动力越来越贵,你要农民粮价不上,但是这样也要出现问题对吧?但是,又不可能上涨到像我们日本的大米,到那么高的程度,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现在的整个的农产品市场已经恩是跟全球,跟国际是一体的。
  主持人:接轨的了。
  张晓山:接轨的了,而且应该说,我们也不可能,就是把价格上的太多之后,说一价连百价,这样的话整个其它的这种轮番上涨,对于我们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平稳快速发展是不太有利的。
  刘戈(财经频道评论员):在去年的时候,全国农民出去务工的收入每个月的平均是2049元,也就是一个壮劳力如果在外面打工的话,一年是可以挣到25000块钱的,这是平均数,那么25000块钱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你种地,一亩地可以纯挣500块钱的话,那么你需要种50亩自己家的承包地,你才能赚到钱。但是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个数字,就是连续8年,中国的粮食增长的速度,8年的时间粮食每年都在丰收,都在增长,还有涌现了很多农业的合作社,比如说集约化的经济,前两年我就认识,我去年也到江西去看过,两个小伙子,他们承包了上千亩的地,那么到最后去年也还是挣了钱的,一亩地平均挣100钱,最后也挣了几十万块钱,所以这样的两种劳动力最后完成了这个粮食的增产,但是,在粮食生产的这个过程里面,本身要达到让农民承包,就是自己家种地的这些农民你最后要完成这个增收的任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除非你采取一个集约化的办法,就是让土地集中到少部分人手里面,然后他们通过这个土地最后来获得一个收益,那么这个是可能的。
  主持人:对,其实很多人都在探寻究竟什么样的一个路径可以让农民真正得到增收,因为农民增收的这个问题的确是引人关注的,我们马上来看一看网友刚刚发来的这些观点,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位叫“风平浪静水中游”,这位网友的观点提到,“要让一大批集农业产业示范、田园风光展示,农史农具博览、旅游休闲观光、农村生活体验、特色民俗接待和农家特色美食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和“农家乐”的示范点脱颖而出,为加快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再来看一位网友的观点,他叫“叶万青”,他说“改变农村农民增收的现状:要调整农村土地产业结构,现在农村农民的现状是,土地散乱,住宅散乱,乱建、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尤其是现在的城镇建设已经乱套了,没有一个长期规划的体系”。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同样也非常关心农民的增收问题,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李文友(下大箐村村民):两三年了干旱,纯粹没什么收成。
  解说:他,是李文友,云南会泽县大箐村村民,一年到头过着最朴实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家里有两亩地,还有一些牲口,这就是他全家的收入来源。而近来,大箐村的干旱使得庄稼欠收,每天从村外背水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日子过得更加不易,他家的这种情况也是很多大箐村村民的缩影,在这里人均年收入只有两千元左右。为帮助村民改善生活,村里正在动员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很多村民顾虑重重。
  冯玉芬(24岁 下大箐村村民):才读到四年级,我文化太低了,去大的厂那些怕人家不要。
  解说:一边是靠天吃饭,农田收成不够稳定,一边想外出打工,却又有所顾虑,很多村民的困局也代表了部分种粮农民纠结的心理。对于增加他们的收入,“两会”代表委员们,又有着怎样的建议呢?
  宗庆后(人大代表):农村到城市里来就业的话,他肯定有一个培训过程,现在干体力活的人也不太多了,而且我这也不是简单的过去的农民工,我现在已经把农民工取消掉了,因为我是一半的生产工人,都是农村来的,那我们就叫外来请工,来之前肯定要培训过,培训完才能就业,把(就业层次)分清楚,鼓励他去学习;同时我们给他收入也比较高,队伍也比较稳定,同时我们也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因为到我们这边务工六七年,七八年她说不定就回家生孩子去了,因为在城市里住不下去,所以我们也自己建了批廉租房,这样使她真正地转移到城市里来。
  解说:今年,中央还加大了综合扶贫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372.86亿元,增长18.7%。
  范小建(政协委员):因为现在农民的收入增长,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打工收入,所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要,从农业产业本身的发展来讲,要进一步加大提高科技含量,把握住这两点,就把握了农民增收的大头。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到农村去做节目,也接触了不少的农民,很多的农民朋友跟我们说,现在家里如果要增收,基本上两个途径比较靠谱,一个就是我种地,可是这里的问题在于,我靠天吃饭,这是不太靠谱的一个行为;另外一个举措就是外出打工,但是现在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朋友,可能因为文化程度等等,不是非常的高,所以在外面的打工并不能赚到很多的钱,面对这样的一个两难抉择,你们二位觉得他们要增收空间在哪?潜力如何去挖?
  张晓山:应该说刚才讲的,实际上农民收入,现在我们讲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分几块,只有两个大块,一块是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就是外出打工的。
  主持人:对。
  张晓山:这个在2011年是占到整个农民人均纯收入里面42.35%。
  主持人:快接近一半了,全部是来自外出打工。
  张晓山:对,每年逐渐逐渐往上涨。
  主持人:对对对。
  张晓山:另外一块是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现在是占到46.2%,就是过去一半以上,现在已经将到一半以下,但是还是比务工劳动收入要大一点。
  主持人:这个趋势说明什么?
  张晓山:说明就是说种田这方面,更多的人出去打工。
  主持人:种田挣不到原来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多钱了。
  张晓山:但另外还有11.3%那是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那就是小头了,所以说农民增收首先这两块,就是打工的收入和务农的收入,打工的收入,刚才你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的1亿5千多万,将近1亿6千万劳动力的素质还不能够令人满意,就是说供给和需求本身是错位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城乡差距,实际上这些年最大的差距是教育差距,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农村的劳动力的素质不能够适应产业升级换代,不能够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是这样,而且这块呢,所以我希望今年4%,国民经济GDP4%的教育投入应该更多的向农村倾斜,包括改善办学条件,包括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就是师资能够到农村,这是一块。
  主持人: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将来出去打工,技术也能够得到提升。
  张晓山:这是一个长远的,最根本的中华民族的未来出路的问题,这是一块,务农的收入这块,我觉得马克思讲了一句话,他说,是超越劳动者个人所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所以这话我觉得到现在也没有过时,也就是说你本人,我们说白了就是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产生更多的剩余,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农村的劳动力能更多转移出去,同时,更少的人就产出更多,这样的话他收入就高了。
  刘戈:农民增收一方面张老师讲的打工收入,或者种地的收入,但另外一个我觉得就是说,我们的公共服务,我们的社会保障这些,如果对于农民的覆盖程度更高,给的钱更多,转移支付的更多的话,那么也相当于农民的增收。
  主持人:他们自己的负担轻了,相当于自己的收入也增加了。
  刘戈:你比如说去年10月份,我们国务院做了一个决定,就是说用160亿每年,给2600万贫困的地区的小孩,小学生免费午餐问题,这是解决了,这是一笔钱;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从每个人200块增加到240块,又是一部分的资金。那么这些钱对于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尤其他们心里这样踏实的问题非常重要,但是这个数额还是远远不够。
  主持人:在两位讲述当中我们看到,其实我们为农民增收已经做了很多,但这和农民自己内心对自己未来的期待还有很大的一个差距,那未来在促进农民增收这个问题上,究竟还有哪些难题会继续来考验我们呢?从我们的措施这个角度而言,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我们的完善?稍候继续我们的评论。
  解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富农,惠农战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土地上的农民钱袋子何时才能更鼓起来?《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回到现场,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这里是《今日观察》的两会特别节目。在节目当中,我们和大家关注的是农民增收。从2000年开始,我们为了解决农民增收这个问题,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税费的改革,那么十多年来呢,其实也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在促进农业的增收和农民的增收,马上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这些背景。
  解说:2000年,我国试点执行取消农业税,到2006年实行了20多年的农业税制,包括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被彻底取消,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达1335亿元;2004年,粮食直补全面实施,数百元资金直接送到了广大种粮农民的手中;同年,为防止粮食增收带来的谷贱伤农,国家又出来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明确标出了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2008年又宣布增加15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50亿元粮种补贴,同时,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财政对于今年“三农”的投入将达到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主持人:看到我们十多年来的努力,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观念举措会给各位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农业的科技进步,其实在我们农民增收这个问题上,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问问两位,你们怎么来看这个?
  刘戈:其实对农村来说农业科技人员,尤其是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他怎么样和农民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是农业科技最后普及,能不能发挥效益的一个关键,以前如果要是农业科技人员他仅仅是一个公职人员,然后他可能就是对于他的工作的积极性就不够高,如果他仅仅是一个买卖关系,他更多的愿意卖给农民一些价格高的一些比如说农药,化肥这样的一些产品。去年我在成都市的崇州去采访过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我觉得他们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叫做杨柳农业专业合作社,那么这里面,他们实际上就是农民,大家用自己的土地入股,然后请一位农业科技人员作为他们这个合作社的CEO,职业经理人,那么他就把他的科技的,他的这个能力和大家的利益捆绑起来,那么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当时去的时候他们已经经过了一个生产周期,每亩地每一个农民都分红到了八九百元,那么就是说这个地,比你直接租出去大概是五六百元,这个利益就要高,那么农业科技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科技技术人员进入到这个生产领域里面,和这个合作社的这些村民们的利益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以后,那么就把农业科技的这样一个力量把它发挥出来。
  主持人:其实这种创新和尝试真的就从根本上调动了这个科技工作者的心态。
  记者:对。
  主持人:以前可能有的时候我仅仅是出于工作的角度考虑,我为你做,现在是我为我们而做。
  刘戈:他成CEO了,相当于有期权,有股权。
  主持人:除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这些积极性之外,其实国家在其它的层面上还应该做一些什么?我们知道这些年国家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其实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但这一切到底怎么样能够转换成我们可以看得到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可以感受到的这些实惠?
  张晓山:实际上我再补充两点,一点就是我认为,如果光着眼于增产的农业科技,不一定能使农民增收。另外一点,就是刚才刘老师讲的,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要和制度创新相结合,所以刚才刘老师讲过江西一个案例,我也讲一个江西的故事,我前两年到江西的吉水县文峰镇,它有一个种粮专业户,叫李金文,他是承包了250亩地,就是把别人的地转过来,然后他种的是优质早稻,一般早稻100斤是111块钱,他优质早稻是100斤128块钱,就是每100斤多17块钱,所以这样的话,他说我种了250亩地,发了点小财,但是我问他说你想干什么以后,他说我想把我这样的专业户联合起来,就是搞一个优质稻加工合作社,说我现在,我虽然赚点小钱,但是老板把我稻拿去之后,一加工,一包装马上赚的比我多多了,所以这样我要搞一个优质稻加工合作社,我就把老板赚的钱我都拿过来,所以他这个案例我们看,第一,规模经营,利用农业劳动生产力;第二良种,优质稻,比如100斤贵17块钱;第三,制度创新,就是说他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流通体制和加工体制,农民参与到当中去,然后把农产品加工增值的这种收益拿到自己这来,所以这样的话我觉得,就是最终农民就能够,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就能够增收。
  主持人:其实跟以往相比,我觉得农业科技进步似乎也已经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内涵上的改变,以前好象仅仅就是我们在种植这个阶段,我们一直强调,反复的去强调农业科技进步,现在呢,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张晓山:因为以前我们讲的,就是说像最早的,50年代的“八字宪法”。
  主持人:“八字宪法”。
  张晓山: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完全是农业生产。
  主持人:都是在生产环节。
  张晓山:对,都是生产的,而且你看当初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等等,主要都是农业生产,但你要看今年“一号文件”,看这次总理报告里面讲到什么呢?包括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包括农产品加工技术,保鲜等等,所以这块已经从生产拓展到农产品的全产业链了,也就是说更多的着眼于市场,着眼于流通,着眼于让农民能够把产品变成商品,而且变成优质商品,这样的话农民这个东西才不愁卖。
  主持人:我相信到这一刻大家一定会接受这样的一个观点,就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其实就在科技,我们所有的这些努力当然都是希望农民的钱袋子能够尽快的鼓起来,那么如果从现在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要让农民更快的增收,更好的增收,其实我们马上应该做的,或者马上可以做的应该是什么?
  张晓山:如果说当下,就是说马上就能够见效的,从农业生产经营这块来讲,我觉得是农产品流通持续的,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让农民的产品能够更顺利的变成商品,而且能卖个好价钱,让小农户和大市场能够更顺利的对接,这样的话,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今日观察文字稿-第一发布: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你幸福吗? 2012-03-07
· 今日观察文字稿-两会特别节目:GDP调低 大学生就业会否更难? 2012-03-06
· 今日观察文字稿-两会特别节目:“增长”与“增收”总理怎么说? 2012-03-05
· 今日观察文字稿-联通“抢跑”互联网提速 2012-03-01
· 今日观察文字稿-“限购令”不能成为“松紧带” 2012-02-2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