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稿-两会特别节目:GDP调低 大学生就业会否更难?
2012-03-06   作者:  来源:央视网
 

  解说:七成大学生,五年两次跳槽,招聘企业纷纷抱怨找人难,大学生就业形势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就业市场上的矛盾能否被化解?《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陈伟鸿):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继续我们的两会特别节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77.8%,同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也有人做了一个上万份的调查问卷,发现超过七成大学生工作五年之内至少跳槽两次。如今,大学生简单就业已经不难,但是难在所谓的高质量的就业。如何突破大学生们这种新的就业困境?两会代表都有怎样的一些建议?今年“两会”当中对于大学生就业还会提出哪些新的政策和措施?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就此来展开评论。
  我们现场的两位评论员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院长曾湘泉以及我们财经频道的评论员张鸿。节目一开始,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栏目记者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解说:又开始进入一个“金三银四”的毕业生就业招聘旺季。三月初,在北京全国农展中心3号馆的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毕业生反映随便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难,但是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好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位学中医药学的姑娘在招聘会上转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求职大学生1:我学的是关于中医药方面的,今天这里没有(相关职位),所以站在这儿想一会,待会回来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待会就回家了。
  解说:这位北京化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小伙子,不为找工作愁,就为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愁。
  求职大学生2:应该说还可以吧,但是说跟专业特别对口的那种,好像不是很多,毕竟沿海城市可能会多一些,然后北京这块毕竟属于内陆地区,然后可能会相对少一些。
  解说:而这位来自河北大学学习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说起这次的招聘会,也摇了摇头。
  求职大学生3:我们学化学的,就过来看看,今天这个招聘会就跟我们不太对口,我就是搞技术类的,因为在学校一直跟老师做实验,做得挺多的,希望还是从事这方面,经验比较多一点。
  解说:大学生有自己的苦衷,不少招聘企业也在抱怨招聘情况不理想。
  招聘负责人:咱们主要是做金融理财与保险这方面,好多人都是绕着走,都不太愿意干。
  解说:此外,就算是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还是离公司的工作要求有差距。
  机械工程类企业招聘负责人:主要是应届生对专业学得不太精,比如我们招作图的,然后他们作图软件就是用得可能是不太熟练,然后到了企业以后,不能立即上手,还需要企业很多的再培训。
  解说:招人难,特别是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工程技术类岗位,尤其难招人,这是许多企业共同的境况。
  李建成(海信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2011届的毕业生是(我们)收取了10万份简历,但实际上最终我们签约的学生是八百多人,其实不是现在招不到人,而是说,招不到合适的人。
  解说:教育部数据,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不容小视,可面对将近700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许多企业却出现了招人难的境况,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主持人:在刚才的调查当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我们大学毕业生是逐年增加;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用人单位并不能如愿以偿找到足够的大学毕业生来作为自己的储备人才和应用人才。
  那么真正的这个劳动力市场目前的现状如何?我们请两位来分析一下,你们看到的现状有什么特点?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那么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来讲,中国的就业形势应该说越来越变的好起来,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我们做一个CIE指数的分析,它整体来讲就是一个,这个指数,竞争指数在不断地下降。
  其实从二季度以后开始就降到了1之下,就业竞争指数就说它的分子是这个求职的人数,就大学生找工作人数,分母是岗位的空缺数。那低于1说明什么?说明现在整个就业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岗位的还是非常多的。
  但是呢,现在目前的差异比较大,就是我们看,有些单位招大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中小企业。
  主持人:对。
  曾湘泉:那么有很多民营企业,很多企业。但是我们的国有大型企业、政府、事业单位,这些企业大学生进还是比较困难的。
  主持人:竞争依然非常激烈,张鸿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样的现象?
  张鸿(财经频道评论员):无论是今天咱们记者出去的采访,还有咱们前一阶段做那个一些城市的“招工难”。
  主持人:没错。
  张鸿:我也去了深圳和东莞,还有就是我亲身的经历,因为很多朋友,也觉得我可能认识企业多,有时候会说,给孩子找个工作。
  主持人:帮忙介绍个工作。
  张鸿:对,基本上你会发现两边是错位的,不对等的,就是这个学生的要求一般来说薪金要求、待遇稳定,这个是基本要求。
  但是对企业来说,你干活,能不能干活,所以他们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你介绍人来,他想干啥,他能干啥,他会干啥,他干过啥,就这些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那孩子基本上也不知道自己想干啥,他择业的时候,他也没有精准的……
  主持人:定位。
  张鸿:对,非常清晰的定位,所以这里边就有错位,就你既然什么也不会干,你什么也没干过的话,我企业不能给你那么多钱。
  主持人:对。
  张鸿: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会觉得我受了这么多年教育,我投入的成本比较高,所以我可能心理预期会高一些。
  但是这一两年,确实如曾院长所说,就是我们今天记者去看到,包括我自己出去采访看到的,确实是你要想找到一个工作,不是特别难,但是就像谈恋爱一样,你俩,很少有那个对上眼缘的。
  主持人:一见钟情的。
  张鸿:我也满意你,你也满意我,就是大家都是退而求其次,为了结婚,大家,我为了找到工作,你为了有一个人打工。
  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你刚才说那个问题,就是可能从求职者角度来说,我干几年,我本来我就是骑马找马。
  主持人:对。
  张鸿:说不定我就准备跳槽了,企业来说,他说你本来你也没准备在我这干长,我为啥我就要给你那么多钱。
  主持人:对,其实可能在一些调查数据当中,我们也能来揣摩一下现在大学生就业的这种心态,我们和数字一百的调查公司联合做了下面的这个数字,我们也请两位来看一看这些数字当中,是不是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形势和他们的心态所发生的变化。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你期望的薪酬是多少?”3000到5000的人占到了46.5%,跟我们调查出来的现状是不太一样的。
  那“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你的工作诉求是什么?”你看包括完善的福利待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提升个人核心能力的机会等等,这些选项所占的比例都非常的高。
  是不是他们的这样一种心愿在我们现在的求职过程当中,不太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我们会看到,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曾湘泉:就虽然就业现在形势有了根本好转,但是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主持人: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
  曾湘泉:这个原因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一个方面包括跟我们的经济结构有关系,比如说我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制造业,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产业结构本身的问题。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价值创造能力,就是我们大学生其实要拿到高的报酬,高的收入,其实跟他的劳动生产力、价值创造能力有关系。
  所以我们其实要解决大学生的这个高工资,其实要提高就业能力,就是提高他这方面的价值创造能力问题,这个问题其实现在也很突出。
  主持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围绕着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目标和举措,其实一直以来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各界为缓解这个问题和矛盾,已经做出了不少的尝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解说:在海信集团的空调车间,一批实习员工刚刚上岗,他们都是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的三年级学生,从插一个排风管、拧一个螺丝钉开始上手实践。
  张晓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师傅就是把他一些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教给你,怎么样才能省力,怎么样才能有效率。
  解说:与很多毕业生辛苦找工作不同,这些实习学生早在两年前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就业了。在海信现在有1/5的员工来自和高校合作的这种“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投入教学设备、派出技能教师、设立奖助学金、提供实践岗位,学生毕业后定向到企业就业。
  李建成(海信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相当于是把生产线前置放到学校里边,大量减少了新员工入厂之后给企业造成的质量损失。
  解说:学生保障了就业岗位,企业得到了熟练员工,学校也满足了就业需求,三全其美。在和所有企业的“订单班”合作中,学校还始终坚持一条,虽然入学时有三方就业协议,但毕业时仍然要保证学生有重新选择的权利。
  杨依廷(杏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三者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我们作为学校来说,我们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利益。
  解说:有政协委员也表示,开展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是让学生与市场更好对接的一种尝试。
  冯军(全国政协委员):所以我觉得只有校企合作才能真正的两边都赢,我觉得对于很多优秀的,有决心的学校来讲,我觉得应该主动跟一些优秀的中国的企业去主动合作,或者是跟一些联盟跟一些行业协会,我觉得学校也可以展开合作。
  解说:目前,由教育部和全国工商联发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已经牵线上百家高校和企业,通过“订单式”培养来定制人才。山东、广东等地还批准按照企业需求开办新专业。
  今年教育部出台了理工类本科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25%,高职院校至少达到50%的新政策,使企业参与高校人才质量评定和培养过程。
  主持人:我们看到社会各界的确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在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问题。但是如何真正的来解决目前在社会上我们看到的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相互都不是特别满意这样的一个现状,到底该怎么来应对这种局面呢?
  曾湘泉:我刚才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的问题,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就是麦肯锡在2004年他就说过这个问题,中国一年培养160万名的工程师,青年工程师,是美国的9倍,但是他说符合跨国公司……
  主持人:需求的。
  曾湘泉:职能、技能和语言要求的大概是16万,就是10%,印度大概能达到25%,就是我们重概念、重理论、轻实际的问题,轻操作能力问题还是很突出的,就能力培养作为一个主线,现在没有突出出来。
  特别是在教育性大学,因为研究性大学问题还不大一样,教育性大学大量的,包括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课程结果,包括功课的实习,你像文革前基本上都是要半年或者一年实习,现在很多都是参观。
  所以概念太多,理论太多,动手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主持人:这个可能是我们教育体制需要做的一些调整,那么从大学生本身的心态和观念方面来说,有没有一些需要调整的,来缓解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矛盾?
  张鸿:我觉得如果说大学生观念有一些需要调整的话,可能仅仅是就是他会觉得我的沉默成本比较,我们经济学叫沉默成本,就是你原来上大学或者读研究生这个成本很高,你觉得所以你找工作就要很高,收入也要很高,这个我们要知道沉默成本是没法算到后边的,你到市场上来,是和人家没投入成本的那些人是一样竞争的。
  主持人:那部分成本将会被社会所漠视。
  张鸿:对,所以这时候要考虑你的竞争力,你的竞争力和你的投入没关系,就是高投入未必带来高产出,但是刚才私下里跟曾院长也聊过,就是你的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可能你拿的工资不高,但是你和那些蓝领工人相比,你可能一生的这个收入曲线。
  曾湘泉:工人收入曲线是不一样。
  张鸿:对吧。
  主持人:我觉得其实就业状况的缓解,或者是就业状况的良好表现,可能是跟你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你看在两会的报告当中我们提到今年我们经济增速是定在了7.5%,那么很多人会有此担心,我们调低了经济增速,会不会让就业的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未来大学生就业会比以前更加的困难一些,你们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
  曾湘泉:我觉得来讲,经济增长速度来讲也很重要,因为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其实就业问题很难解决。
  但是现在的问题,可能结构问题比总量问题更突出,因为从2004年起,我们都开始研究大学生就业,我们大学生就业现在问题比较突出的,比较突出主要结构问题。
  这里面刚才讲这个问题,可能从学校来讲是要改革的,就是怎么样去突出实践性、能力性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学生这个层面上,其实要重视,就是学生的职业指导现在问题特别突出,就学生他进入学校以后,我们现在有一个观念,就老认为要调整专业,按照市场,其实不是这样,其实在大学阶段,还是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你看美国有一个素质模型,讲了八项能力,它特别强调比如说基本的阅读、写作、计算、听说这些能力。
  主持人:这些你受用一生,而且不管你在哪个行业其实都必须。
  曾湘泉:都很重要的。
  主持人:对。
  曾湘泉:包括组织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包括其他的这个其他等等的软技能,现在都是忽视的。
  所以其实光靠简单经济增长速度的支撑来讲,它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它不足以支撑我们大学生提高就业率,特别是保证他的高质量的就业。
  张鸿:因为中国的经济,最近这些年来一直靠投资拉动,投资拉动你知道它对就业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不是特别大,就是我看到一个数字是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一个GDP,一个点的GDP是能带动240万人的就业。
  那现在可能我看2009年的数字是一个点只能带动80到100万的就业。也就是说,如果带动100万的话,7.5就是750万的,你能解决750万人的就业。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调结构,但是现在就是调结构和这个增速下滑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面临一些压力,因为结构还没有调完。
  我们结构是什么,就是未来我们服务业会发展,服务业发展需要一些新的人才,比如说,这个服务业不是我们传统的那个,不单指我们传统吃饭什么这些的,高科技的一些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等。
  曾湘泉:信息密集服务、知识密集服务。
  张鸿:对,我去深圳采访那个企业,它不是嘛,它传统生产手机的,到最后,他把那个生产这一块,全包给富士康,然后他自己去做研发,去做后台的支持,这个时候,他就需要很好的这些大学生来帮助他,就能解决就业。
  主持人:其实和以往相比,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正在发生一些新的改变的时候,无论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企业或者是大学生本人,究竟还需要做什么样的一些调整?我们在稍后的节目当中,继续我们的观察。
  解说:突破大学生就业新困局,两会代表委员献计又献策。就业和创业要怎样来选择?就业模式和观念又该如何去创新?《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今日观察》两会的特别节目,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那么在这一次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又有什么样的一些看法?我们一块来看看我们的采访。
  解说:在家电行业摸爬滚打的人大代表李东生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再创业,积累了工作经验之后,创业成功率会有所提高,并且建议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不妨在科技领域掘金。
  李东生(人大代表):科技创新项目,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够成功的领域,特别是现在一些软件、产业的开发,这类的话,需要的资本金不大,主要是靠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话,大学生创业在这些领域里创业成功是有机会的。
  解说:而从事餐饮服务业的政协委员严琦,则建议大学生将眼光投入到第三产业或新型服务业上去。
  严琦(全国政协委员):其实在我们这个(餐饮)行业,是非常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我们这个服务性行业里面来,在一些三产业转变观念,能够沉下来的话,相信用人单位对他们也是特别呵护,而且也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跟平台。
  解说: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认为,大学生在就业时除了调整好就业心态和就业预期之外,还要增强实践能力,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蔡建国(全国政协委员):比如说像咱们文科的学生,他要到企业去就业呢,可能还遇到一技之长的问题,那么就应该,我们现在通俗的说法叫回炉,他再去专科学校去学习一门技术。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两会的代表委员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提供的一些思路,我不知道在所有的这些思路当中,有没有二位感兴趣的,或者从你们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对策来面对我们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困局?
  曾湘泉:从政府来讲,我觉得现在可能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流动,比如说我们每年大概招多少专业的学生,然后毕业多少学生,其实要及时的公布,包括岗位的空缺数要公布。
  我举个例子,比如法学,现在大概文科中间法学的势力是比较高的,号称3%。
  张鸿:哲学也比较。
  曾湘泉:这个地方法学院据说是500到600家,实际上要把那个人数公布出来,好多大学可能就不招了,或者少招这个学生,是吧。
  主持人:对。
  曾湘泉:所以劳动市场,我们政府要做的不是直接干预学校,直接规定什么专业,其实你发布信息,他就会反馈回来。
  张鸿:他们主持人专业也是。
  主持人:对,每个学校都要设。
  张鸿:每个学校都有这个专业。
  主持人:好像是跟风或者赶时髦。
  曾湘泉:所以岗位没那么多需求,是吧。
  主持人:是。
  曾湘泉:所以包括岗位需求数要及时公布,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岗位需求公布,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还有很多大学生他们选择了创业,用创业来解决自己的就业出路的问题,这点二位怎么看?
  张鸿:你像做风投的都知道,就是创业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尤其大学生刚毕业,这就相当于他如果找不到工作,你让他创业,相当于说,他做不好一个士兵,然后你说干脆你去做将军吧,这个他是特别难。
  但是政府我觉得在这里面,其实是可以有所为的,就是如果我鼓励大学生创业,比如免税政策,比如说解决了就业以后,你自己的,我给你退税,这些政策,然后你说一个大学生,就算开个小店开个什么的,不是发展型创业,这种小店,你就免了多少年税不就完了吗。
  主持人:对。
  张鸿:对吧。
  主持人:我们之前采访过一个城市,他就说,如果你要办一个自己的小企业,可能你只需要3万元的注册和启动资金,我们政府还会给你补贴多少多少,他以此来给他一些带动和帮助。
  张鸿:但是我不认同刚才有一些委员说,就是指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说你们光要福利好什么,这是人的本性,就是我们作为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也想找一个稳定的、福利好的这个有发展前景这样的企业。
  所以这个时候,就说你与其指责,你不如说,我们有一些政策的倾斜,我们如果鼓励,就像现在结构调整的时候,中西部现在已经开始有人去了,为什么有人去,是因为它和东部的差现在在减少。
  所以是你引导他,他也觉得那个是一个好的选择。
  主持人:我觉得不应该用比如说“好高骛远”或者是“眼高手低”,这样的词语来界定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我们大学毕业生当中也有很多愿意脚踏实地的,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自己未来的人,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这些网友他们的观点,你看这位叫“瑛蓝诺琳”的说:现在在学校里,大家都在讨论就业问题,我们也都不例外,只是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不是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要住豪宅、蹲办公室才对得起大学生这个称号,我只想做一个简单的大学生创业者,我知道这条路会很苦,但我会坚持,从零开始,为自己和所有的大学生加油!
  张鸿:这是曾院长刚才提的成功的培训。
  主持人:对,他可能这条路很艰险,但是他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也应该鼓励他,为他祝福。
  再来看看这位叫“馬強-Marton”的网友说:其实大学生创业是好的,但是盲目的去创业,就会变得像争相报考公务员一样变了味道。如果想真正的创业,就要想好该怎么去做,遇到事情怎么处理,只有做好了这些准备,才能真正创好业,否则只是一味的跟风,最终害了的还是自己。
  所以对于创业这条路,我们还是要提醒大家,更加的慎重一下。
  曾湘泉:这个在大学有创业教育、创业培训,提高重视这方面。
  主持人:这个应该也是纳入我们政府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曾湘泉: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怎么帮助大学生,让他们尽快的成长,包括我们刚才讲的,信息的发布,资源的支持,包括创业的教育、培训,包括刚才职业指导,这个职业指导以后,他们就能够心稳定下来,他会看到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他怎么去发展。
  主持人:我相信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再难,那么在未来究竟有什么样一些新的思路可以去尝试,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来慢慢地缓解这个矛盾,我们听听二位的建议?
  张鸿:这个里面其实是一个综合工程,政府要做的我们户籍壁垒,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现在的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这是一个慢慢,就是它不是一天能做好的,但是它是慢慢的一个过程。
  曾湘泉:其实我们可能从国家来讲,从战略上来讲,怎么样去从资源支持这方面的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今日观察文字稿-两会特别节目:“增长”与“增收”总理怎么说? 2012-03-05
· 今日观察文字稿-联通“抢跑”互联网提速 2012-03-01
· 今日观察文字稿-“限购令”不能成为“松紧带” 2012-02-29
· 今日观察文字稿-聚焦并购潮:吃掉洋品牌的秘诀 2012-02-28
· 今日观察文字稿-聚焦并购潮:从“学费”到“学会” 2012-02-2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