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中国经济新平衡
全球增长滞缓与通胀压力并存中的宏观选择
2012-03-05   作者:记者 方家喜/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经济发展中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两会代表和委员所关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表示,目前的种种情况和数据预示,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滞缓和通胀压力并存的状态将持续。受国内外两方面因素叠加的影响,中国经济在2012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效供给不足与需求不振并存,即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和动力失衡。于是,在追求结构平衡中寻找应对之策,自然成为今年宏观政策的必然选择。代表和委员表示,内外因素都需要我国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全球经济 滞缓与通胀并存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今年全球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增速减缓与通胀压力并存,我国需要密切跟踪、全面分析、积极应对。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表示,“欧洲的财政和金融困境所带来的风险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这加剧了市场波动。全球经济增速滞缓和通胀并存的局面仍然将持续。”
  联合国最近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说,在经济紧缩政策和部分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2012年欧洲经济形势严峻。报告预计,201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仅为0.7%,低于前一年。受此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减缓。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郝如玉说,“目前有数十个国家的央行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的QE3也可能推出,所以今年全球通胀的水平可能比较高。”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表示,由于要完成“十二五”的约束性指标,今年经济增长减速的可能性很大,但这是主动的,也是良性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今年我国通货膨胀同样将带有明显的国际输入型特点,目前许多国家央行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同时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国内流动性过剩、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也是引发和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表示,首先,随着今年资源税改革方案的实施,煤炭、金属、天然气、原油等价格的上涨将逐步推高原材料和生产成本。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告罄,人工成本继续攀升是今后若干年的趋势,这也将推升通胀的预期。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来看,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同比增长17.9%,其中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了21.9%;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
  其三,投资过快增长对物价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30%和23.8%,实际增速为33.2%和19.5%;2011年1至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物价仍存在较大的上涨压力。
  其四,美国、欧盟等普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由此推高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必然影响我国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以国际油价走势为例,由于欧洲的债务危机和美国的经济放缓,前一阶段石油需求有所走软,国际油价也因此回调至百元以下。2012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及欧债危机的缓解,国际油价再次回升是大概率事件。

  核心原因 经济结构失衡凸显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综合表现在“重外需轻内需”、“产业结构不均衡”、“城乡二元化”、“区域结构不平衡”等方面。因此,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已显得相当紧迫。 
  “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和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凸显,2012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一个明显特征: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动力结构)严重失衡,这将客观约束经济增速。”全国政协委员郑新立表示。
  数据显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是政府主持下的固定资产投资。近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平均增长3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相比之下,消费增速依然乏力,近三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同比仅增长15%,明显低于经济危机前水平。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私人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仅为36%,这反映出中国依赖投资作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状依然严峻。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40%,而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一般都是70%到80%。
  郑新立委员表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题。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第三产业落后,造成就业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发展。我国急需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产业结构相协调。
  有专家认为,中国第三产业严重落后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研发、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现代中介行业发展滞后,会计、审计、法律、价格评估、招标投标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规模和效率没有得到真正提升;三是社区服务业发展滞后。
  除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失衡外,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也需要着力解决。
  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相对应的是失衡的世界经济,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开始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最近,许多机构的研究报告都认为,世界经济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内需已走上前台。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称,发达经济体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美国消费信贷2010年2月以来连续18个月放缓,美国民众的消费习惯有所改变,倾向更为谨慎。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开始更多转向扩大内需。
  另外,世界产业结构基本趋势和特征是,全球工业化重心正在转向东半球;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方向加快发展。 
  “正由于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问题,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表示。

  宏观选择 寻求经济新平衡

  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中国经济运行状态是在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全方位开放系统中发生的,是供给、需求和成本等因素复合推动的结果,因此对当前的困难应统筹考虑、全局谋划、综合治理。”
  郑新立委员表示,“我国在需求结构转变方面,经济增长要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他说,应着力采取扩大就业的政策,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能力、也有信心消费,从而将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现实支撑。
  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表示,“十二五”规划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国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他建议“十二五”的第二年需要紧扣这一政策指向,看清危机后世界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围绕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三条主线,构筑起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支点。  
  “对于传统制造业,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采取差别性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实施传统产业有序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二是积极进行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而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将累计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表示,“十二五”期间需要从三方面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以发展生产服务业为重点,带动我们整个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要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三是重视改善面向农村的服务业。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也是代表和委员讨论较多的问题,接受采访的代表和委员表示,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多个区域振兴规划,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振兴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国家核心功能区建设将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区域差别和不平衡问题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一定的改善。
  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表示,“城乡结构优化与调整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其基本任务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实行城乡一体化。”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为了推进“十二五”第二年的结构调整,今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应体现出“结构性”。应突出“有保有压”的方针,对农产品生产、国内消费、新兴产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2012年“两会”将关注的八大宏观经济问题 2012-03-03
· 中国经济如何摆脱高储蓄两难困境 2012-03-01
· 中国经济自主转型内在动力充足 2012-02-29
· 两会前瞻:2012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不会现硬着陆 2012-02-24
·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紧迫性正加强 2011-11-0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