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拖长空当期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缩水
2012-03-01   作者:刘砚青 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网
 

    “去年12月26日买的理财产品,突然发现原来今天才开始计算收益,差不多10天的时间,钱在银行白放着,一点收益也没有。”1月4日,济南投资者王先生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自己近日购买的一款齐鲁银行理财产品,其销售起始日与收益起始日之间的空当期较大,最终算下来自己将获得的收益根本达不到产品说明上所说的预期收益那么高。
  
  理财募集期被“生生”拉长

  据介绍,王先生所说的产品为齐鲁银行一款“涌泉财富”平安回报59号,该产品2011年12月26日发行,投资期限50天,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6%,但其收益起始日期却从今年1月4日开始,中间相差9天,以此计算,实际的预期年化收益应该为4.7%,两者之间几乎相差1个百分点。
  记者调查发现,像齐鲁银行这样的产品并非个例,在去年底的这段时间,许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存在此种问题。如浦发银行2011年12月27日发行的一款“2011年第187期个人专项理财产品同享盈计划”,产品投资期限不过33天,但是其产品销售起始日与收益起始日之间也相差了9天。上海银行去年发售的“慧财”人民币点滴成金理财产品(110M150期)作为保本固定收益类产品,35天的投资期限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01%,对于投资者来说颇具吸引力。但是其销售起始日为2011年12月26日,终止日为2012年1月3日,整个申购期长达9天。
  更有甚者,兴业银行的2011年第七期万利宝———陆陆发A款开放式私人银行类人民币理财产品(第12期),虽然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6%,但该产品销售期从2011年12月16日到2012年1月3日,募集期长达19天,这意味着,投资者若是12月16日购买该产品,资金被占用时间长达19天,而期间资金在账户上不产生任何收益。
  
  投资者成揽存大战炮灰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情况与各大银行纷纷展开的揽储大战有关。受到年末资金面紧张影响,目前各大银行不仅拉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吸引资金,还暗自延后部分产品的起息日期,为银行“跨年资金”做贡献。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后至起息日之前,资金都在存款账户内,也就是说,市民年前购买的元旦后起息产品,都可算做银行年底的存款额。”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坦言,银行纷纷将理财产品的申购期从原来的3-5天延长至9天甚至更长时间,确实是出于年底考核的需要。
  银行从中赚得了不少好处,投资者购买此类产品时,却无形中遭受了损失。比如上述产品中,“缩水”最严重者甚至能达到1个百分点,一般预期年化收益5%的理财产品,实际计算预期收益不过4%。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在银行买理财产品被忽悠成了保单 2012-03-01
· 滚动理财遭"巨额赎回"也可能被套 2012-03-01
· 建行理财产品暗藏玄机 收益莫名蒸发近1% 2012-03-01
· 银行对赌金价跌 理财品看空黄金 2012-02-29
· 理财产品猫腻多 经理多是大忽悠 2012-02-2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