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这是证监会最新官方数据,今年以来,14家公司终止了IPO审查。
每一个终止IPO审查的公司背后,可能都有一个财富幻灭的内幕故事,一群失意的发行人,一群失落的投行。终止IPO审查,这对发行人和保荐机构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本期,理财周报三地记者兵分4路,赴往北京、深圳、珠海、惠州等地,实地调查6家终止IPO审查的公司,直面发行人和公司高管、当事投行,试图挖掘并还原每一个终止IPO审查公司背后的故事。
发行人主动撤回IPO申请
“这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保荐人平安证券(微博)也支持我们的想法,接下来是否继续申报材料,他们(平安证券)正和我们做积极的沟通。”2月22日,惠州华阳大厦九联科技总部,总经理助理胡嘉惠对理财周报表示。
据证监会2月16日数据,今年14家公司终止IPO审查,其中10家拟上创业板。另外,23家公司中止审查。
终止审查和中止审查,虽一字之差,却差之甚远。按证监会规定,公司中止审查可申请恢复审查。而终止审查,意味着,申报材料全部退回,公司须重新申报材料,从头再来,之前努力几近功亏一篑。
证监会现行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第20条规定了五种应当终止IPO审查的情形:申请人主动要求撤回申请、自然人申请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法人申请人被终止法人资格、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交书面回复意见、30工作日内未对证监会质询提交反馈意见。
来自理财周报记者的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中盟科技、北京绿创声学、惠州九联科技、深圳市明微电子、珠海安联锐视、成都豪能科技和浙江德宏汽车6家公司IPO终止审查全部因为发行人自己主动撤回材料。
“发行人自己主动撤回,应该是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如果公司存在比较大的硬伤,往下走比较困难,保荐机构会提出撤回建议,但撤不撤决定权在发行人。”华南一位资深保代人士指出。
撤回背后:三大硬伤是主因
公司主动终止审查背后,其实各有隐衷。
公司作出终止IPO审查的决定往往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如行业不符合目前产业扶持方向、企业自身存在业绩或股权纷争的硬伤、被举报发现有非原则性错误等。此外,也有不少公司因市场不佳主动撤回等待最佳时机。
从理财周报记者的调查结果看,发行人主动撤回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的考虑。
首当其冲是盈利业绩指标存硬伤。惠州九联科技、深圳明微电子、浙江德宏汽车电子撤回最重要原因正与此有关。
“主要是出于自身财务状况的考虑,我们2007、2008年增长非常明显,而近两三年,公司发展进入相对平稳期,因此业绩增长指标显得有点‘突兀’。”九联科技总经理助理胡嘉惠说。在与众多PE股东、保荐人平安证券商量后,九联科技决定先撤回上市申请,过段时间再谋上市。
平安的另一个项目浙江德宏汽车也遭遇类似问题。
“这是我们上海同事的项目,撤回主要是因为业绩不够理想。”平安证券一位资深保代人士透露。和著名的八菱科技一样,浙江德宏汽车电器也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目前该行业正处于低迷状况。
而据一接近国信证券人士透露,国信保荐的深圳明微电子也因“2011年业绩不够理想”,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发行人的第二个顾虑是,市场不佳。从2009、2010年的狂热,到新股频频破发,再到新股中止发行个例频出,新股发行市场由热到温到冷。
“现在,保代经常向我灌输的是,不要奢望能发多高,重要的是要成功发出去。”一位拟上市公司董秘抱怨说。
“上得早,不如上得巧。选择最好的时机上市才是最重要的。”九联科技总经理助理胡嘉惠认为。
第三个顾虑,则与中介结构,尤其是保荐机构有关。
“我们申请终止上市审查,主要是中介机构方面的原因。”浙江德宏电器上市办公室对此讳莫如深。
无独有偶,海通证券保代胡宇的离职,也让他所在的项目深圳中蒙科技“很受伤”,尽管海通证券派新人接替,但发行人已心力交瘁,无奈选择了撤回申请。
发行人不满:10投行难辞其咎
据理财周报不完全统计,14家终止审查的公司,涉及到平安、国信、瑞银、海通、华泰联合等10家保荐机构,其中,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各有两家公司终止审查。14家终止审查公司也关系着28位项目保代的切身利益。
在筹备上市过程中,投行和发行人的利益并不是总那么一致,沟通也并不一定那么顺畅。发行人和投行的冲突,在IPO失败(包括未过会、终止审查等情况)项目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投行二上会重换保荐机构便是明证。
而保代频频流动,往往影响发行人和投行之间的关系。
因保荐机构海通证券派出的保代离职,2月13日撤回上市申请的深圳中盟科技便遭遇发行人和投行关系之痒。
“项目撤回是因为头号签字保代工作变动的关系,针对此事去年年底至今年公司内部都有在讨论该怎么处理。”深圳中盟科技董秘邹新宝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胡宇走后,海通那边也在协调。但换人之后,很多事情都相当于要重新调整,与新保代之间的默契始终不如胡宇那么强。”邹新宝坦言。
“保荐机构换保代换得太勤了,对公司来说,不是件好事,相当于要从头再来。”前述拟上市公司董秘表示。
“保代的离职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对项目的后续跟踪。并且,我们尊重公司的选择和意见,客户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一家频频出现保代离职的保荐机构如此回应。
这艰难地考验着注册保代们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