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吹大了IPO“高价泡泡”》系列之一
编者按:虽然经历了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但市场化的发行方式并没有真正提高市场的效率,反而出现了IPO发行价格屡创新高的局面,2010年以来发行的新股甚至有2/3陷入破发的尴尬境地。究竟是哪些市场力量吹出了IPO“高价泡泡”?究竟是哪些机构从“高价泡泡”中获得了暴利?《经济参考报》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今日推出《谁吹大了IPO“高价泡泡”》系列报道第一篇。
超过六成的上市公司目前股价低于发行价,而且当初首发的股价越高,跌得越狠。一旦高价股当初“许诺”的靓丽业绩没有出现,就只剩下股价的节节败退和投资者的一片叹息。《经济参考报》记者统计发现,从2011年开始计算,有188家新上市公司截至目前的股价低于其当初上市时的发行价,占整体301家的比例接近63%。
究竟是什么,让高价股的高增长神话破灭?
通病 发得越高 跌得越狠?
根据Wind统计数据,自2009年7月A股IPO重启以来,共有748家公司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其中461家截至目前的股价跌破发行价,占整体的比例接近62%。
而从2010年以来,共有650家公司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IPO,其中的411家截至目前的股价跌破当初的发行价,占总体的63%;而若从2011年开始计算,也有188家上市公司截至目前的股价低于其当初上市时的发行价,占整体301家的比例也接近63%。
若将2009年7月A股IPO重启以来的748家公司按股价涨跌幅来排名,跌幅排名前三甲的上市公司分别是海普瑞、华锐风电和宁波GQY,而这三家公司当初的上市首发价也都高得让人咋舌,分别是148元、90元和65元。“发得越高、跌得越狠”这句话用在这里似乎再合适不过。
于2010年5月6日首发的海普瑞素有“A股第一发行高价股”之称,148元的首发价格和73.27的首发市盈率在当时都可谓创下了纪录。不过,“第一高价股”在上市仅一年之后,股价就接近腰斩,而截至今年2月17日,其最新收盘价跌至25.72元。除权后,海普瑞的股价较发行价下跌高达64%,这样的跌幅如何不让投资者“百爪挠心”。
而重点研究开发销售高科技视讯产品的宁波GQY,其首发价格为65元,目前跌幅竟也高达58%。
变脸 高增长预期竟成镜花水月
移动支付芯片行业的国民技术,2010年4月30日首发,发行价87.5元,上市后仅仅5个交易日,其股价便拔高至183.77元的高位。支撑其股价的正是其“高增长”的业绩。根据当初上市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在公司上市前的三年间,其净利增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为102.33%、2008年为77.49%、2009年更是达到384.83%。可是,上市之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却呈现“节节败退”,由2009年的约385%迅速下滑到2010年的51%,而2011年的业绩预报则给出了“-39.75%”的预期。
和它一样,很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不同公司,也在上市后的两年内走出了极其相似的业绩曲线。这些被投资者报以“高成长”期望的公司,业绩由“高速挺进”,到“差强人意”,再到“利润负增长”,“变脸”之快,令人大跌眼镜。
不能不提“史上最贵”海普瑞,它于2010年5月6日首发上市,但上市后,2011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就给了投资者当头一棒: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大幅下降,同比下挫16.3%和39.11%。业绩的下滑让市场始料不及,其表现与当初在招股说明书中所陈述的“公司业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总体业务发展呈上升趋势,巩固公司全球最大的肝素钠原料药供应商的地位”大相径庭。而其上市“包装”最大的光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企业”也被打破,它的同行之一千红制药肝素钠原料药在2011年也获得了FDA相关认证。
“在企业成长最快的时候包装上市,把故事讲足,获取高的发行市盈率,圈到钱再说”,这样的方式已被业内人士看作是“定式”。这种“定式”若发展到极致,就是业绩的造假。绿大地于2007年12月21日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绿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云南省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但上市之后,绿大地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总监,引发了市场对其业绩真实性的质疑。证监会于2010年3月因绿大地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对其进行立案稽查。行政调查发现,公司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落空 募集资金投向“大腾挪”
不仅上市之初承诺的靓丽业绩终成“镜中花、水中月”,很多高价发行的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之时对投资者承诺的资金投向也最终成了“一纸空文”。
2010年11月首发的辉丰股份,首发价格接近49元,首发市盈率也接近49倍,仅在上市一年后,就发布了“关于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公告”。公告指出,将募集资金的投向由“农药基层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改为“上海营销中心建设项目”,但其理由让人生疑,甚至有人猜测分析称此举表面看来是建“上海营销中心建设项目”,实为买楼。这样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据公告,公司拟投入6091.25万元进行上海营销中心建设,其中办公楼投入资金高达3836.25万元,占比达到62.98%。
2010年4月登陆创业板的宁波GQY,其名字的含义是“Great Quality for You(译为:为您创造优质)”,但其自身的“优质”遭到了质疑。在其上市半年后,就收到了宁波证监局《关于对宁波GQY视讯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原因是,其部分募集资金使用未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上市公司将超募资金用于补充其流动性的例子也不鲜见。2012年1月,奥克股份发布《关于使用部分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及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公告》,称在保证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公司拟使用超募资金28000万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募集资金更有效的利用。2010年5月上市之初,奥克股份的首发价格也高达85元,不过至今其股价已经下跌超过50%。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市场瞬息万变,变幻莫测,但是在筹集资金一年之后,甚至在几个月之内把以前募集资金的项目完全否定,这种态度是否真的对投资者负责值得商榷。而且很多企业在钱拿到之后,并没有真的进行投资,而是存至银行,买理财产品或是还债,这种信号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