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项目开放、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谁先谁后?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如何平衡?路径选择以贸易为主还是转向海外投资?
“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究竟谁先谁后?”
“人民币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如何平衡?”
“人民币的国际化路径究竟是贸易为主还是应转向海外投资?”
……
当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18日在参加“第三届上海金融论坛”期间把这一连串并不容易回答但十分现实的问题抛出之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究竟该如何走立刻成为专家议论的焦点。
自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驶入快车道,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人民币国际化已初具态势。人民币国际化对我们而言不再是一个将来时,而是进行时。
“第三届上海金融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上海总部特别支持,云集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围绕“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展开研讨。
金融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孰先孰后
一方面,有观点认为资本项目开放这样的金融体系的改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更多的要考虑汇率的自由浮动。究竟孰是孰非,即便是业内专家,也难以形成统一的答案。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如果资本项目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会非常有限。“2年至3年内,依靠贸易项目下输出人民币的潜力将基本释放完毕,如果届时还未开放资本项目,人民币国际化的势头就会停顿。”
虽然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项目开放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符合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当前的状况下,开放资本项目仍然有很多顾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则认为,完全的汇率市场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汇率的稳定是一国货币在国际交易当中使用的必要条件。而如今的全球外汇市场约有97%出于投机需求,这样的市场完全自由浮动,等于把汇率的定价权交给国际短期资本,对中国没有好处。”
即便有美元、欧元甚至日元这样的国际储备货币在人民币之前作为参照,但是各自不同的国际化路径,还是让人民币站在通向国际化的十字路口,不知道究竟是该先左转、还是先右转。
屠光绍也表达了相同的顾虑,“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步子迈得太快,是否会对国内货币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用了四个字概括——“交叉互动”。她表示,利率和汇率市场化都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大方向,今年外汇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给我国的汇率改革提供了机遇。美元将在不确定中走强,人民币难免会阶段性贬值。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预期加大,这恰恰是扩大波幅的最好时机,有利于均衡汇率形成。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费方域也呼应了屠光绍的这一疑问。他明确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需要等到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以后再进行。
“人民币国际化本身就可以促进资本账户开放。当离岸市场发展起来后需要有回流的渠道,于是境内会放松各种管制,放松管制后进一步地把市场做成熟,便把这个市场打开了。”在他看来,倒逼机制是很重要的,当然要对全局有一个系统谋划,才能走好人民币国际化这步棋。
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孰轻孰重
在岸市场、离岸市场,这两个市场究竟该如何发展、孰轻孰重,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全球性人民币产品中心”的定位让人不禁联想起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试验田——香港。
截至去年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已超6000亿元;去年全年,香港银行办理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超过1.9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内地对外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总额的八成以上。
“就目前而言,上海的在岸中心的发展远远落在后面,因为人民币还没有真正地国际化,”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表示,“但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在岸金融市场,所以香港和上海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发展必须得到一个平衡。”
实际上,不仅是香港,包括伦敦在内的其它传统离岸金融中心也开始盯上了人民币这块大蛋糕。
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经济与财政政策一秘皮特·芒福德(Peter Mumford)在当天的论坛上自问自答解释了伦敦将如何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
“对于许多人民币产品来讲,香港和伦敦都已经同步在上市了,而且在伦敦人民币离岸产品正在非常迅猛地发展,所以数以亿计的人民币存款都已经出现在伦敦。比如6个月之前,如果我们不考虑中国大陆,伦敦已经占到全球人民币交易的30%,我们有很多理由可以相信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会增长得更加快。”
如此迅猛发展的离岸市场,让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发展有了不小的压力。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只通过离岸市场。从历史上看,没有任何一个货币是通过离岸市场的发展成为国际关键货币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表示。
在岸市场建设方面,胡汝银认为,上海必须建设一个功能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一个功能完整的资本市场,这是整个上海在岸市场建设的构架和路线图。
“只有通过在岸市场的健康发展、迅速发展,离岸市场才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否则就是无源之水。香港和上海在中长期都具有一定互补性,两者增加互动会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使双方都受益。”他说。
贸易结算与对外投资——孰优孰劣
屠光绍认为,人民币国际使用完全或者重点放在人民币国际贸易的结算方面,固然是人民币国际使用很基本的途径,但是却会带来很多问题。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确实带动了人民币出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由于我国依然是出口导向,出口收的是外汇,而进口支付的是人民币,这样无疑会加大我国的外汇储备负担。
其实,人民币国际具体路径的选择是和资本账户的开放,建设离岸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的。
瑞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建光认为,让人民币走出去,企业不仅可以用人民币购买海外的货物,用人民币去支付石油等等进口的东西,中国企业也可以用人民币到海外去投资,这是央行推行人民币国际使用最核心的步骤。人民币流出去之后,有回流的冲动,而打通这样一个渠道,也有助于让国内企业更方便去海外投资、做贸易。
“去年底今年初中国央行的人民币国际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重心,即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或者人民币对内投资,这个其实也是资本管制的一个开放的重要过程,特别是对外企业用人民币进行投资。”沈建光表示,资本管制开放分三个领域: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股权投资。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形成实际上是资本管制开放的重要一步。
对于路径的调整和把握,潘英丽则提出了前期和后期的概念,人民币国际化前期与后期应有不同的战略侧重。
具体来说即为:前期着力于稳健创造国际需求,进行海外商业布局,加快国内经济金融转型,从亚洲入手对国际汇率波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管理;后期着力于激进释放海外供给,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通过各种渠道急剧扩大海外人民币供给,以此打破美元本位制造就的美元网络外部性,从而迅速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效益和地域覆盖面。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而言,费方域则将之划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作为国际贸易和金融结算、投融资的工具,这种状态即使本币没有完全可兑换也可以实现;二是成为储备货币;三是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货币,也就是现在说的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形成鼎足之势。
根据费方域的预测,在3年至5年内,可以完成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投融资方面的国际化;5年至10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在一定的范围里面成为国际储备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