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压力催生自主品牌新一轮自主创新
2012-02-09   作者:记者 吴华国/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资料照片
    如果说早期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需求给了自主品牌较为宽松的生存空间的话,那么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合资品牌的竞争和挤压,自主品牌已到了生死攸关阶段。以奇瑞为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2001年第一款轿车的上市,到2011年300万辆的下线,实现了“迅速扩大规模,打造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由此站到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品牌平台上。而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对汽车品质和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跨国公司通过合资自主等方式,进一步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由此,奇瑞汽车亟须新的发展模式来支撑其进一步发展。

  市场压力催生新一轮自主创新

  在无形的市场压力下,奇瑞未雨绸缪,在2011年悄然推出了战略转型计划。
  这年,搭载在奇瑞A3 上的E4G16(1.6DVVT)汽油机再次荣获“ 中国芯 2011年度十佳发动机”称号,这是奇瑞汽车第五次获得该项荣誉。相对于普通发动机,新DVVT动力性能提升12%,油耗降低24%,一年可以为消费者节省几千元的费用,其6.5L/百公里的油耗水平远低于工信部公布的7.3L/百公里最低油耗标准。而作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CVT无级变速器,正是在这年开始在主力车型上的陆续装配,从而推动了奇瑞汽车动力系统以及产品升级。  
  2011年,奇瑞不仅实现了CVT的投产装配,AT自动变速箱也已经进入产品试验阶段,并且第四代HCCI发动机、8AT变速器以及GDCT干式变速箱的研发工作也步入了试验研发的关键阶段,这些先进动力系统为奇瑞持续不断的产品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安全质量方面,2011年奇瑞同样实现了重大突破。在这一年,奇瑞碰撞安全试验室顺利通过了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CNAS)的正式认证,试验室出具的属于认可范围项目的检测/校准报告和结果,可加盖ILAC-MRA/CNAS国际互认联合标识,检测结果可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互认,这意味着奇瑞汽车将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安全水平。与此同时,奇瑞汽车工程中心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这对于提高奇瑞汽车的产品质量、品牌信誉度及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新一轮自主创新从流程开始

  奇瑞在2011年对其研发体系和流程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这被认为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这次调整中,奇瑞通过体系和流程的梳理和组织机构的重组,有效克服了原来各研究院机构相对独立,优势资源难以集中,产品难以做强的弊端,将原先的研发机构重组为项目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两大部门。项目开发中心负责产品开发的调研和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中心重新将原有擅长某领域的技术人员重新分配到车身、底盘、内外饰、电子电器、动力总成集成五大分院,并增设了预研与共用技术院和样车试制中心。新的汽车研究总院采取矩阵式结构,研发项目由各部门协同完成,实现了将技术研究得更透,产品做得更强。
  2011年10月19日,奇瑞汽车在技术中心成立了预研与共用技术院。预研体系的引进是对奇瑞汽车以往研发流程的一次彻底改变。所谓预研就是当公司的策略和目标确定,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对前期工程上的产品定位、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果可行,项目才能继续;如果不行就要立即踩刹车。预研体系的建立,等于将市场调研作为项目实施前的最后裁判,这种做法给奇瑞汽车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更避免了市场风险,从而为其具备更具实力的产品研发能力奠定了基础。

  实现“走出去”到“走进去”

  在新一轮创新中,奇瑞大胆地实现了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升级。即由过去向国际市场出口整车产品,逐步过渡到立足全球市场建立研发、采购、销售和服务体系的战略转变。
  2011年7月,奇瑞投资四亿美元的奇瑞巴西工厂正式开工建设,委内瑞拉的奇瑞工厂也正式投产。至此,奇瑞在海外建成了各类经销网点1000余家,专业服务站800余家,为奇瑞出口创下历史新高奠定了基础。
  新一轮自主创新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广泛开展国际合资、合作。2011年11月29日,奇瑞和以色列量子集团合资成立的观致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标志着奇瑞国际化理念日趋成熟,国际化模式日趋多元化。此外,2011年,奇瑞联合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公司之一德国拜耳材料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创建了“奇瑞-拜耳汽车轻量化联合实验室”;在汽车空调系统的研发生产方面,与美国伟世通公司合资,产品技术水平将在三到五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照明系统研发上,与法国法雷奥集团签署合资协议,面向奇瑞汽车和中国市场,从事研发、生产并销售照明产品;在智能化平台研发方面,则与韩国SK电讯联合组建“车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将MIV概念变成了现实,实现了智能手机、车辆、服务平台的无缝连接。也正是在这一年,奇瑞获得了“2011年度全国十佳创新型企业”称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端午节汽车市场人气升温 2011-06-09
· 汽车市场二季度料难回暖 2011-05-11
· 今年汽车市场形势严峻机遇仍存 2011-04-22
· 电动汽车市场仍不宜夸大 2011-04-12
· 2月国内汽车市场价格稳中小降 2011-03-1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