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市海滩上,演员们在表演《赶海》。记者 周华/摄 |
作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北海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绵延24公里的银滩号称“天下第一滩”,1992年获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涠洲岛火山和海蚀地貌奇特,有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之称,海岛周边有繁茂的珊瑚礁。漫长的海岸线上,生长着连片的红树林,国家分别设立了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沙田儒艮自然保护区。
除却色彩斑斓的自然禀赋,北海同样拥有内涵丰富的人文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北海辖下的合浦就是著名“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这条我国最古老的海上对外贸易航线,通往东亚、西亚延伸至欧洲大陆,与穿越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南北呼应,共同塑就我国对外交流的辉煌历史。
十九世纪,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1984年,北海成为我国沿海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北海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成员、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迎来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的北海,于2010年11月9日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称号确认了北海作为我国最早走向海洋的对外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地位;确认了在《烟台条约》中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北海作为中国近代史重要见证的意义;确认了北海在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应发挥的作用,还原了其历史本来面目。
但长期的产业缺失,让城市发展长久缺乏持久支撑力,失落感伴随当地多年。
“北海经历过三次开放的洗礼,但都没能带来持久繁荣,缺乏产业支撑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说,“在产业上寻求突破,加快发展产业、夯实产业支撑,这才是增强北海发展内生力的最重要举措。”为此,北海市专门制定三年跨越发展工程,旨在破除困扰城市发展因素,塑造城市发展持久推动力。
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提出,到2012年,把北海基本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壮大,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开放合作明显深化,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不断需求产业支撑的北海,早在2006年3月就成为广西第一个正式挂牌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此后,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北海占了五个开发组团中的两个:城市所在半岛的“北海组团”,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布局高新技术、海洋、电子信息等绿色产业;毗邻玉林和广东湛江的“铁山港(龙潭)组团”,依托亿吨大港,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的商贸基地、工业基地、物流基地以及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历史又一次选择了北海。
基于此,2009年初,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经过反复思考,北海市委明确提出,将电子信息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作为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三大支柱性产业来寻求突破。
北海充分利用获批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电子信息类)和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优势,将产业园区作为深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主要载体。2009年,中电北海产业园建设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招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以中电北海产业园为核心的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创造了多个“广西第一”,填补了广西或全国的一批空白:全国第一条固态干钽电容生产线投产;广西第一块笔记本计算机电池、第一台电脑电源在北海生产;广西第一台LED自适应显示器、广西第一台液晶电视下线;生产出广西第一只低压氧化热敏电阻;研发试产了广西第一盏LED灯……
2010年,广西将由中电北海产业园和台湾(北海)电子产业园组成的北海电子产业园列入重点支持的11个重点产业园之一,规划面积为4.67平方公里。其中,中电北海产业园2012年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台湾(北海)电子产业园5年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
此中,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光驱生产企业台湾光宝集团北海项目2009年底投产后,2010年就成为广西第一出口大户,并带动10余个上下游企业到北海投资,通过引进中电集团这一行业老大,引领整个产业链进驻,迅速形成聚集效应。其中,一直为“长城”做配套、国内专业从事研发生产电容器的企业景光电子便紧随而来,在北海投巨资建设国际一流的贴片生产线。
从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25.6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过1000亿元,北海电子信息产业正在爆发式地增长。目前,北海正在加快建设规划面积不少于20平方公里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电子产业园(新城),同时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政策优势,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特色,加快建设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完善产业链支撑的特大城市图景,已全面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