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国内因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是个老话题。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逐步走上城市化道路以来,农村人口不断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涌向位于东南沿海的圣保罗和里约州,使得这两个州人口快速膨胀至全国人口的近30%。巴西政府对于流动人口没有专项管理,对流动人口缺少跟踪统计,近年来才出台一些举措,改善了流动人口生存环境。
巴西公共政策中不存在“流动人口”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巴西没有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制度,人口在巴西国内的流动和迁徙不受约束,公民离开家乡到别处定居工作,无须向政府机构汇报或登记。里约市政府秘书维克托·马尔蒂诺对记者说,巴西各级政府无法动态跟踪人口流动的具体去向,因此无从对症下药,这也给各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实施相关管理带来困难。
里约市社会救助局一官员对记者说,该机构的服务对象是所有意义上的低收入人群,同全国各地一样,并无针对流动人口的扶助政策。也就是说,“流动人口”这个概念在巴西公共政策领域是不存在的。
巴西没有专为流动人口定制的公共政策,有历史原因。它是一个多种族长期杂居的国家,从数百年前奴隶制时期便是如此。如今,巴西注重在社会中消除包括性别、肤色、社会阶层和地域的歧视。虽然歧视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但无论从法律还是公民意识上来说,各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度较大。
“工作再努力也难得到跟当地人一样的薪水”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30年前来里约热内卢打工的卢西亚诺·罗德里格,从他的甘苦经历中可以窥见巴西外来人口管理措施的得与失。
现年47岁的罗德里格出生在巴西东北部伯南布哥州的一个贫困家庭,30年前来到里约热内卢市,一直靠给小区当看门人为生。他在新城市娶妻生子,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罗德里格刚到里约时,很长一段时间借住在贫民窟3平方米的小隔间里。他说:“外地人到里约,如果没钱又没人投靠,只能流落街头。夜宿街头容易被抢,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只能靠自己撑过最初的日子。有些人忍受不了饥饿和寒冷,加入犯罪集团。”他说,里约本地人不愿从事繁重劳动,但教育程度的区别使得外地人再努力也很难获得跟当地人一样高的薪水。
罗德里格说,外地学龄儿童失学的有很多,他们成天无所事事,看不到未来,很容易去做坏事。他认为,政府应有所作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这些孩子关进收容所。此外,目前对流动人口中的残疾人群体,政府的政策不健全,落实也不到位。
私人诊所会员服务使基本医疗有了保障
让罗德里格感到欣慰的是,他携家人参加了私人诊所会员服务,基本医疗有了保障,每人每月缴纳30雷亚尔(约合17美元)的固定会费,就诊时只需自付一半费用,类似于私营的医疗保险。“非诊所会员必须等待漫长的90天才能领到检查结果,而会员只要3天。”罗德里格一家四口每月缴纳120雷亚尔,还算可以承受,“要是人再多就吃不消了。而且配药要到街头的药店去,这笔费用不小”。
多年的经验告诉罗德里格,去公立医院看病绝非上策。里约市内有不少公立医院,看病不用花钱,但公立医院的弊病很明显:医疗水平低下,就诊效率低,人满为患。为能挂上一个号,病人得连夜排队,患者排队时发病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
私人诊所与公立医院的一个共同点是,面对患者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外来人口而在医疗服务上打折扣,但前提是患者必须能够出具详细的病历。问题恰恰在于,流动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拿不出病历和其他医疗证明,这客观上阻碍了他们获得平等的医疗服务。
“不去大城市打工也能致富”
巴西成功申办世界杯和奥运会后,里约市重点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治安进行了治理与完善。里约联邦大学社会学教授安东尼奥·佩雷拉说,目前贫民窟的犯罪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其居住条件也正在改善,外来人口的生活条件在客观上也一并得到了提高。
事实上,背井离乡到大城市谋生目前已不是巴西农村人的最好出路。佩雷拉说,最近的趋势是,从农村进城的人没有以往多了,甚至开始出现流动人口回流现象,这是因为现在北部各地工业逐步振兴,就业机会增加、生活水平改善,让当地农村人在家同样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