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慢半拍的劳动力市场
农历正月初八,星期一,笔者来到位于杭州杭海路上的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没有看到预料中的场面,前来寻工的人稀稀疏疏,空荡荡的大厅显得冷清。
显得冷清的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是杭州。笔者节后在网上查阅各地媒体报道,今年我国节后的劳动力市场普遍比往年慢半拍。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慢半拍,就是四川、江西、湖南、重庆等内地省市,劳动力市场同样回暖缓慢。本报记者从浙江温州、台州、金华等地的劳动力市场了解到,这些区域的相关市县春节前后以及举办了人才招聘会,但基本上是企业提供的岗位多,前来应聘的人员少,最终签下用工合同的更少。今年农历正月初五,200多家企业在浙江永康劳动力市场联合招聘,他们推出了1万多个工作岗位,却只有数千务工者进场,供需不对接的矛盾十分突出。
每年输出劳务将近1200万人的安徽同样存在着用工荒。一家服装企业需要招收1000名缝纫工,但真正有意向的却只有20几个人。据安徽省人社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铜陵、池州、阜阳、亳州等市人力资源供给明显不足。2011年四季度,铜陵市用工需求人数为29727人,但求职人数仅有7403人。今年1季度,安徽省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约100万个就业岗位,但进场求职者预计仅有80万左右,缺口将达20万。
在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几年,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外来务工者逐年减少,用工单位和寻工者之间的签约率也越来越低。不少寻工者辗转在各就业服务中心,不到自己设定的待遇底线宁愿赋闲等待。年轻的寻工者则上网或者通过纸质媒体寻找就业岗位,这也是劳动力市场冷清的原因。当然,更多的务工人员将在家乡过了元宵节后才进城,这是劳动力市场慢半拍的主要原因。
慢半拍的劳动力市场却让企业老总们心急火燎。杭州美心时装设计公司总经理楼建美正月初三就忙碌起来:今年出口德国的服装订单猛增,她在杭州和安徽南陵办的两家厂急需增加会缝纫的熟练工。“老外没有春节,订单规定的时间期限很短,我必须增加人手。往年不到两千元的月薪就能招到人,如今3000元还打不住。”
B、有事没人干与有人没事干
据权威部门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历史最高峰,为9.97亿。城镇平均每年需就业劳动力约为2500万人,岗位缺口每年将在1300万以上。此外,我国农村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转移就业约800万至900万人,每年还有700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我国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为此,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认为,“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于求。出现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比如,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用工需求普遍增加;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一批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不少劳动力返乡务农;部分企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没保障,拴不住心,留不住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预期提高,对工作比较“挑剔”;一些农民工自身条件、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等等。
江西九江一直是劳动力输出地,但近年来大量务工者开始回流。九江市人才交流中心的信息显示,近两年,本地企业每年入场招聘的岗位有几万个,其中很多来自该市各工业园区。10年来,沿海很多企业进驻该市工业园区,在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许多在外地打工的九江人纷纷回乡工作。此外,生活成本高,亲情缺失,乘车难等原因也是一些外出务工者返乡的原因。
以下是四川一家媒体公布的春节后成都劳动力岗位的最新月工资待遇:普工(主要指生产线组装工人)2200~3200元,技工(钳工、焊工)2200~3500元,驾驶员(C照)2100~2700元,油漆工、封边工2200~3200元,保姆1500~3600元,保安1600~4000元,清洁工、保洁员1200~3000元,普通餐厅服务员1400~2200元。这样的工资标准,距离沿海城市的差距一家很小。
湖南人才市场的负责人向媒体介绍,当地企业给出的薪酬待遇较去年有小幅提升。近年来,当地的薪酬标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一些企业紧缺的技术岗位薪酬甚至还高出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对求职者来说,还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曾在深圳某汽车企业当了8年钣金工的湘潭青年小冯,春节后决定应聘湖南蓝天汽车集团工作。新单位的薪酬与深圳持平,但深圳的生活成本比湖南高,这笔账谁都会算。
在杭州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笔者与几位寻工者交谈。一位25岁的年轻人告诉记者,他在杭州已经有一份工作,但月工资只有2500元。“我在杭州租房子每月就要付800元,还要吃饭,还要找女朋友,这点钱根本不够花销。我必须找一份工资更高的工作,3800元是我的心理底线,有4500元一月更好。”这位小伙子高中毕业,眼下在一个小区当保安,正在学开车,还没有拿到驾驶证。
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而离土离乡,却无法应对大城市高成本的生活水平;希望得到较高的工资报酬,却缺乏获取高薪的技能。越来越多的农村进城青年成为“城漂一族”。
C、解决用工荒需要良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博士向媒体表示,用工荒现象,是相应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使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中国80后的新生代劳动力数量减少,国家对农村优惠政策的增加和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加。李佐军认为,用工荒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说明我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开始接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推进。在劳动力高速流动的时代,农民的选择更多。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李佐军博士表示,用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问题。中国需要改善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使其能够迅速地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同时要在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促进农民工的权利保障,让农民工受到尊重,融入城市。有了这些权利保障,有了更好的工资待遇,才会增加对劳动力的吸引力。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缓解“用工荒”与“求职难”的矛盾,应该把解决“求职难”放在首位。应进一步出台相关促进就业政策,例如应届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开办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的当地高校毕业生,如果自筹资金不足,方便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经营项目属于微利的,可享受贷款贴息。此外,还应继续放宽落户政策,各城市还可以列出紧缺人才的“清单”,给这类行业工作的人才提供落户的“绿色通道”等。
笔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对农民工、大学生、困难群体等创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包括:对初创企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高校毕业生为10万元),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财政全额贴息;自2011年1月起,从事个体经营者,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从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不高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更多的专家学者却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用工荒的难题,提高劳动力素质已是当务之急。他们认为,用工荒主要是技工荒。
说来难以致信,我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杭州东部软件园董事长宋小春告诉笔者,软件园每年要招收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但一到岗就适应岗位工资的很少,企业很无奈地要给他们补课,一补岗位技能,二补核心价值观。他说,改革开放,国家经济总量上去了,但人的素质没有提高。高校教学与社会就业没有无缝对接。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多次大声疾呼:中国需要大量的工程师。他表示,短缺工程师目前已传完全球性的难题。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技术人员。本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已经对此作出规划:2011至2020年,我国计划新培养350万名技师和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
有识之士认为,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使他们能够达到企业用工的技术要求,这是大范围解决用工荒的主要通道。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适龄劳动力中的低学历人口比例还较高。杭州市教育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杭州市19至59岁的人数为348万,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占57.37%。这一人群的求职必然受到文化和技能的限制。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新世纪教育联盟党委书记兼总校长俞建明告诉笔者,目前,我国职业培训的覆盖面还比较窄,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职业培训。要建立起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职业培训,以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俞建明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国家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230亿元。从2011年起,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2009年起,团中央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项目,分期分批培训进城青年农民工20万名,大部分已顺利就业。
日前,笔者参加了一项特殊的交流洽谈会:洽谈会的一方是浙江河南商会组织的40多家企业,另一方是浙江新世纪教育联盟等20余家教育机构。河南是劳动力资源大省,近年来,河南劳务输出人数逐年增加。目前,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突破2300万人,其中有1200多万人在外省务工(到浙江务工的超过80万),年劳务收入1800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浙江是用工大省,但务工人员队伍不稳定,整体文化技能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俞建明在会上表示,作为浙江河南商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在杭州的专业培训机构,浙江新世纪教育联盟对豫籍务工人员作了郑重承诺:将为来浙务工的河南籍人士提供免费上岗前培训、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和在浙工作期间的转岗前培训;为来浙务工具有初中、高中学历的河南籍人士提供免费的技能+学历“双证制”培训,与河南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培训合作,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为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联盟可根据企业要求设定培训项目,实行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亦可选派优秀教师到民工集中的企业授课,使河南籍民工真正做到务工、学习两不误;此外,新世纪教育联盟也鼓励河南籍优秀民工在浙江创业,并在大学生创意园为河南创业民工免费提供注册办公场所。俞建明告诉笔者,浙江各级政府已经加大了对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只要民工愿意,并且能够持之以恒,顺利通过考试,就能够拿到技能和学历双证书。有了这“两证”,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应该不会太难。
杭州市2009年以来推出了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项目,把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低学历市民等弱势群体为培训对象,政府买单来提升这一群体的职业、文化素养,进而构建杭州市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双证制”教育培训经费由市、区(县、市)两级政府分担,列入市、区(县、市)财政年度预算。凡杭州城区劳动年龄段常住居民学历未达高中的,可领取1200元用于培训。为鼓励他们学习,杭州市还规定,凡获得证书者,政府给于500元的奖励。据介绍,截至目前,杭州已有7万余人参加培训,2.4万余人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文化课培训考试,达到成人“双证制”学历教育毕业规定要求,取得毕业证书。有1500余人取得肄业证书。另有2万余名学员将于今年年底前毕业。杭州市计划每年培训2万人,到2015年培训10万人。
专家认为,实施成人免费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公平,而结果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难题。这是利用教育手段促进社会和谐,让弱势群体有机会共享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