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工难,请工贵,用工管理遭遇瓶颈,本以为规模种植的收益会大大好于单打独斗,可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江汉平原部分种植大户却经历了一场“规模种植之痛”,高昂的人工费用和管理成本,使种植一个大棚亏损数千元。
荆州市江陵县卫华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杨卫华是众多返乡创业者的一份子,在沿海打工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决定回乡投资规模化的农业种植。然而,当记者日前来到杨卫华的大棚生产基地时,他却坦言自己的日子并不好过,从事大规模农业种植的困难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
杨卫华有些沮丧地告诉记者,2011年,他在六合垸农场一共种植了160个大棚,300亩良田,全年的总产值接近400万,但是一年算下来却亏了50多万。“普通农田由于机械化程度高,用工环节较少,技术要求低,亏损相对较少,莴笋和甘蓝平均每亩亏损不到800块,这个亏损主要还是由于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但是,大棚种植的亏损就严重了,每个大棚平均亏损2000块左右。”
杨卫华认为,大棚种植的严重亏损,更主要的原因不是市场因素,而是成本畸高。为了让记者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他详细计算了一笔每个大棚每年的成本细账:土地租金500-600元;化肥300元;有机肥480元;农药100-200元;种子120-400元不等;人工1875元,公司管理以及技术指导费用若干。总的算下来,一个大棚一年的成本在4000元左右,这其中人力成本所占比例接近一半。
“个人种大棚基本上是可以挣钱的,平均每个棚子能挣一万五到两万,可是企业规模种植却基本都是亏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打拼过多年的杨卫华明白,刚开始做规模农业种植的企业,头三年往往会遇到三个坎:头一年是种植技术不到位,第二年是管理环节不到位,第三年是市场销售不到位。“我们通过一年多的摸索,技术环节已经逐渐改善,市场销售方面问题也不大,主要是管理环节遇到了很大困难,雇来的农民很难保证他们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近些年来,大批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农业种植请工难,用工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如今请一个工少说也得七八十元,有的甚至一百多元,一个大棚平均要25个工,160个大棚就是4000个工,每年为了请到足够的工人,杨卫华动足了脑筋。
用工难、用工贵还只是一个方面,杨卫华说,很难雇到有经验的农户,即使出大价钱雇到,他们由于很少涉及大棚种植,工作效率也很低。更让老杨伤透脑筋的是,农村用工普遍偏大,素质偏低,一些人见识短浅,不愿意承担风险,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对于企业提出的绩效考核机制采取完全抵制的态度。“我曾经派9个人去盯17个人,可还是盯不住,效率很低,监督成本太高。”
杨卫华表示,如果对于用工管理的问题没法解决,他打算退出大棚种植,转而承包更多的普通田。
连日来,记者在江汉平原陆续走访了一些种植大户,发现杨卫华的遭遇并非个案。荆州丰泽园农业有限公司的刘总告诉记者,他的60多个大棚由于种植的是无公害蔬菜,用工成本和技术成本都较普通大棚要高,导致他每个大棚的亏损甚至高达6000到7000元。
据了解,江陵县近十家从事规模大棚种植的种植大户们普遍遭遇到了类似的困境。这些企业中的五六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只有一两家企业由于拿到了较多的政府项目而勉强维持着盈利的状况。
江陵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规模种植出现亏损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出在人身上,首先是用工成本过高,其次是雇农缺乏激励,生产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情况,进而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
杨卫华认为,大棚的规模种植,有两方面的措施势在必行,一方面是对雇农的统一培训十分必要;另一方面需要想办法让雇农接受绩效考核这样的激励机制。
据了解,当地已经开始尝试将整个生产环节包工给农户,企业只负责技术环节和市场销售,最后的销售收入跟农民采取协议分成的办法,农户一般占到五、六成甚至更多。“目前,这个方案已经初见成效,我们随后将逐步推广。”
江陵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