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换地方了,去海南干活了,不在乎比在白沟时多挣多少钱,能去海南逛逛、看看也是收获。”八零后打工仔耿艳芳见到记者兴奋地说。2011年4月,耿艳芳终于离开了他工作11年的河北白沟镇某箱包公司,南下海南打工,开始一份新的工作。 耿艳芳,1984年生,河南省民权县人和镇虎东村人,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自2001年辍学去河北白沟镇打工开始,至今已在白沟从事箱包工作11年,期间跳槽一次。当同龄打工者都去北京、深圳、广州等繁华大都市开眼界、打工时,他埋头于河北白沟小镇,从事箱包制造工作,算得上是耐得住寂寞。 “箱包现在都是往高档化发展,低端的箱包产品越来越没有出路。”耿艳芳表示,每年的5月至8月份为产销旺季,每月工资能拿到四五千元,其他时间工资很低,再在白沟干下去也挣不多钱。 耿艳芳所说的河北白沟镇,是一个以箱包制造而崛起的城镇,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箱包产销基地,几千家箱包企业形成了白沟箱包产业集群。耿艳芳所在的村庄最多的时候就有近二十个人在白沟从事箱包工作,目前只剩下两人仍在白沟从事箱包工作。耿艳芳表示,近四年来白沟的箱包公司都出现招工难的现象,而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工资低、工作熬眼、工作时间长,“越来越多的青年打工仔正在远离这片土地”。 “那工作太熬眼了,平常都要加班到晚上十点,忙的时候会加班到十二点甚至通宵加班。”耿明杰的母亲说,“每个月就给1100块钱,半年只挣了四千元。”年仅18岁的耿明杰于2011年的4月至10月在白沟某箱包厂工作。 繁华的都市对耿明杰和耿艳芳这样的新生代打工仔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某种程度上强于单纯的金钱诱惑。“我出去打工两年也没攒下钱,基本上都被我花了,俺妈为此总吵我。我对挣钱没什么概念,我希望经常换工作,换城市,趁着年轻多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耿明杰的话传达了当下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普遍心态。 春节回家过年,打工仔之间谈论最多的是他们各自所在务工城市的精彩。多位八零后打工仔向记者表示,想趁年轻在外多奋斗几年,希望多锻炼自己,并且能够融入城市生活中去。但是,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们又不放心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我这几年一直在外打工,孩子的成绩下降得很快,尤其是英语。”张永华表示。他在新疆打工,只有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更让张永华担心的是,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了,父子俩在一起常常没话可说,“我爸妈跟我的孩子的年龄有四五十岁的差距,他们之间肯定有代沟,我也欠孩子父爱”。 农村中的八零后、九零后新生代打工仔渐成进城务工人员中的主力。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达到8487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近60%。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相比老一代打工者,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接受过高中教育,进城打工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挣钱盖房子、娶媳妇,他们愿意接触新事物,羡慕城市生活也希望能够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困惑着这些青年打工者的一个窘境是:经过几年在城市的打工生活后就不想再回农村老家种地,但是在繁华的都市中他们也只是过客。因为在他们成为城里人之前,现存的户籍管理制度、住房问题、子女教育以及医疗等问题仍是横在农民工面前难以逾越的门槛。一个更大层面的窘境是:一方面,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用工荒、招工难等经常见诸媒体报道。另一方面,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打工仔受制于各种牵绊,不能在城市定居,不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城市提供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