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一幅鲜艳的春联贴在徐大爷家油漆斑驳的街门门框上,街门上槛横幅“喜迎新春”四个大字,陶朱公范蠡和大将赵公明文武两位财神“站”在左右街门之上,寓意“左招财”、“右进宝”,街门两侧高悬两盏鲜艳的大红灯笼。 与这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有些“格格不入”的是,左边院墙上白色油漆圈中一个大大的“拆”字,隔壁院子被挑开的屋顶,被推倒了的院墙,突兀地露出的一棵已经枯朽的老槐树的树干,以及在房檐上趴着的枯死的丝瓜秧子和已经干黄的丝瓜。 周围的几个胡同几乎已经被拆除,早前的一个个院落成了废墟,尼龙网布苫着一堆堆没被运走的垃圾,三两只乌鸦和一群鸽子在废墟上盘旋,“早选房,选好房,改善生活住新房。”“不徘徊,不观望,尽早签约快选房。”的拆迁标语贴满了胡同的墙上。 夕阳西下,稀稀落落的几个老街坊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胡同里穿过,街对过儿赵大妈拉着购物小车从超市买菜回来,张大妈推着半身不遂的张大爷遛弯,这幅场景有些许哀愁。 但是,走进徐大爷家的小院,则会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息。每年春节之前,徐大爷总要把自家小院好好收拾收拾,沿着门廊拉上一长串彩灯,院子中间的枣树挂满了小灯笼,北边正房房门前悬着两盏大红宫灯,东西厢房的玻璃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院子里的大水缸贮存着鸡鸭鱼肉。这只大缸徐大爷用了几十年,春秋天养了一缸金鱼,冬天天儿冷,鱼儿都被挪到了屋里,大缸成了天然的冰箱。 和徐大爷家周围的颓败截然不同,隔着三条胡同的西边又是另一番景色。一片崭新的仿古四合院建筑,有一进的小院儿,也有两进的大院儿,水磨青砖的院墙,青板瓦正反相扣的屋顶,油漆彩画的檐口椽头,朱红漆的立柱崭新瓦亮,街门门轴前立着一对儿小狮子门墩,上面雕着九只狮子,“狮”和“世”谐音,图个吉祥寓意“九世同居”。院里地面铺着青石板的小路,屋子里一水儿的陶瓷地砖,四白落地的墙面,每间屋都有上下水、电暖气,前边一个小厨房,后边一个卫生间,平房的“取火难”、“洗浴难”一并都解决了。 家住北京东城区的徐老爷子算是半个老北京,1956年大公报进京时从天津调到北京工作,在这个院子一住就是50年。徐老爷子夫妇的5个儿女都在这里成长,至今还有大孙子和小儿子陪在身边。几十年前这个小院子只有6户人家,老街坊都开枝散叶,有的离开了老院子,有的还留在这里,到拆迁前小院已经住了9户人家。 2008年奥运会前,这片老胡同就经历了一次危房改造,政府不仅翻新了旧房、更换了电路,还给每家每户改装了电暖气。这两年徐老爷子家里更是好事不断,二儿子前年申请到了经济适用房搬离了老院子,虽然离城里远些但紧挨着地铁五号线也算交通便利。2011年,政府又加大了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徐老爷子家这片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危改。想继续留在老地方的,按照原有的住房条件,在徐老爷子家西边的新建的四合院安置住房。如果选择异地安置,政府按照相应标准在朝阳区提供新建的回迁楼房。徐老爷子家在这个院子有三户,老爷子和小儿子各分了一套二居室,大孙子分了一套一居室,都是现成的房子,装修好了就可以入住。 “这是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春节了。”正月初三给徐老爷子拜年时,平时话不多的老人说了许多以前的故事,“1984年,我第一次翻修老房子,那时候你叔要结婚没房住,只好在正房西边又接了间房。第二次翻修是1990年,当时还在院墙里刨出一坛银锞子,直接交公了。” “老街坊们陆陆续续都搬走了,我也该挪挪了。可在这儿住了几十年,突然间说离开,还真有些舍不得,一辈子的记忆都在这一草一木里。”虽说有些许不舍,但徐老爷子话里更多透着是丝丝的欣慰,“政府的政策这两年越来越好,虽说离开了老地方,可新的回迁房就在东二环边上,年前我们去新房子看了,干净敞亮,老街坊们也大多在附近住着。等开春装修好搬进新家,咱爷俩再好好喝一顿。” 徐老爷子的际遇也发生在许多居住在旧城里的老北京人身上。最近这几年,北京市逐步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数据,2011年北京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截至2011年11月底,通过公开配售与定向安置解决6.6万户家庭住房困难。2011年全市新建收购各类保障房23万套、竣工10万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市已累计落实建设收购项目98个、10.3万套,实现新开工近6万套,全年配租公租房1万套。同时,稳步推进中心城人口疏解和棚户区改造工程。首都功能核心区保护性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对接安置房项目目前已开工项目5个,房源3.3万套;启动了天坛东里北区等6个旧城人口疏解试点项目。 北京市住建委表示,2012全市将新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住房16万套,其中用于公开配租配售8万套,用于旧城疏解、棚户区改造、重点工程拆迁等定向安置8万套;竣工各类保障住房7万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