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开闸”将加速房价下行
|
二月北京计划开盘项目相当于前两月总和
|
|
2012-01-30 作者:记者 李佳鹏 高伟 魏宗凯/北京 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字号
大
中
小】 |
继元旦惨淡成交之后,春节期间楼市再次遭遇成交寒流。记者29日从中国指数研究院、伟业我爱我家、中原地产等机构获悉,春节期间,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宁波等地楼市成交跌入冰点。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的专家认为,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部分新房项目和急于出售房屋的二手房业主,有可能进一步调低报价,而随着供应“开闸”将加速推动房价下行。 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显示,1月22日至28日,深圳17套,南京11套,成都22套,宁波21套。另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统计显示,春节期间,虽然房价有明显回落,但是价格的回落并未打破节日期间住宅交易市场的冰冷局面,北京新增客户量和看房量均降至近三年来新低。 北京中原地产统计也显示,北京绝大部分商品房项目在春节期间均未营业,特别是二手房成交量甚至低于2008年年末,7天长假商品房与二手房住宅成交量均为0。截至1月27日,北京新建住宅签约套数为4319套,而二手房住宅签约仅2510套,总成交仅6829套,总成交量创造了有网签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和北京情况相似,来自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中心统计显示,2012年春节期间,上海市新房累计成交16套、0.17万平方米,同比2011年春节成交分别回落33.3%、27.8%;成交均价为1.71万元/平方米,同比则回落8.3%。春节7天的日平均成交水平不足3套,同时成交价格亦为近三年春节期间的新低。截至1月28日,上海全市今年1月份新房合计成交1691套,20.2万平方米,预计整个1月的成交不足2000套,为近六年同期最低。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分析认为,一方面,1月份假期比较多,而今年春节又比较早,很多商品房项目开始放假;另一方面,二手房税费增加全面执行,抑制了市场成交。更为重要的是,调控政策依然从严,限购、限贷政策未出现放松,购房者对房价下调的幅度期待值明显上升,这拉高了买卖双方的心理价差。 目前二手房市场买卖双方博弈情绪仍显浓厚,交易冷清凸显淡季特征。据上海中原地产东外滩分行、国权分行、包头分行、仁德分行、东森花园分行、中星凉城分行、耀江分行等反映,春节前后片区内二手房市场持续冷清,来客量普遍下滑,而卖家挂牌积极性也有所下降,二手房源报价虽有继续下调,但目前仍很难达到买家心理预期。除了极个别大幅下调价格的急售房源交易促成外,门店内几乎罕有二手房源成交,主要靠租赁和一手房买卖业务维持经营。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虽然去年四季度以来北京新房和二手房均价出现了15%左右的回落,但是房价跌幅有限,且仍有一定的回落空间,管理层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的表态,使得购房人对后市房价将进一步回落的态度更加坚定,此外,部分开发商迫于资金压力,节后降价推盘的意愿将更加强烈,所以,对于占市场绝大多数的首次购房人群而言,延迟购房计划,等待节后房价的进一步回落,成为普遍共识。 据亚豪机构统计显示,在现金压力倒逼之下,北京楼市将开启供应闸门。2月北京计划有23个项目开盘,相当于前两个月的供应总和。包括有紫御华府、红方国际公寓等10个纯新盘,以及玺萌公馆、金隅翡丽、龙湖好望山等13个老项目后期都计划在2月推盘。但其中仅有10个项目给出了初步价格来试探购房者的反应,另外13个项目均表示价格待定,整体开盘均价为19938元/平方米,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两成。 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分析认为,2012年房价的下行窗口已打开,一旦进入下降通道,只要没有政策因素的转向支持,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下,本就被限制的购房需求更加难以提升,房价也就无法止跌企稳。“在现金流压力下,房企迫切需要加速开盘回笼资金。目前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认清形势,众多项目均抢在今年上半年推盘,而供应激增则将加速推动房价下行。”任启鑫说。 张大伟认为,当前数据显示楼市已经进入了明显的下调周期,上半年回暖可能性不大。北京作为调控政策执行力度最大的城市,房价下调的项目和幅度也领先全国,目前来看可以说拐点已经明显出现,预期在6至12个月内房价还有可能有10%至20%的下调空间。 对于2012年楼市的整体走势,胡景晖认为,先抑后扬,在价格下降中逐步迎来交易量的回暖很可能是市场的大致轨迹。他分析说,一方面,目前市场等待在“限贷限购”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对于首次置业等合理的自住型需求有所松绑;另一方面,在价格回落的大趋势下,购房人正等待住宅价格下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和承受范围。胡景晖预计,二季度,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将逐步明朗,大量支持开发商资金链的基金和民间借贷逐步进入到还款期,从而进一步推动销售价格回落,这无疑将逐步促使市场交易量的回暖,届时合理的自住型需求将有所释放。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