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说:寻找中国经济转型途径,大文化产业能否肩负重任,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表明什么?《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各位晚上好!欢迎收看今天的《今日观察》。今天我们将会继续聚焦中国的文化产业。2012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期,怎样依托文化产业创新来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产业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增长,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还是实实在在的战略布局?在这方面我们自己的最新探索会有哪些?国际上有什么样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今天我们的节目将就此展开讨论。
今天演播室的评论员是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和中共北京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佳琛女士。
首先我们先到北京房山的一个村庄去看一下,这个北京远郊的小村庄正在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下庄村村民:我觉得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它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条件,把土地流转了是给了我们补助,我们把劳力腾出来,还可以外面打工,进行别的工作。
解说:老人所说的变化正是来自于房山区去年启动的"云居寺文化景区项目"。以往村子主要的收入依靠种地和村民外出打工,总体收入情况不甚理想。具有千年历史的云居寺,虽然近在眼前,但长期以来与下庄村发展几乎毫无联系,直到云居寺文化景区的建立,终于给下庄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解说:云居寺文化景区项目预计将可以在中远期给房山区带来十亿元左右的年均利润,同时带动相关近5万人的就业。
与此同时,房山区的葡萄酒文化休闲产业也在紧锣密鼓进行。这里是中法合资的北京波龙宝葡萄酒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年产葡萄酒250吨,它的天然有机葡萄酒广受青睐,并成功返销欧盟,2010年10月,规模更大的青龙湖国际红酒城建设启动,它将集文化交流创新、红酒研发、红酒文化博物馆和国际化酒庄为一生。它的建设将极大带动周围地区发展。
主持人:看完这个片子,我们首先想请赵部长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房山的这个文化发展战略,给我们当地的老百姓的生活或者是说生活方式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赵佳琛(中共北京房山区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我感觉房山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当地老百姓是带来三个改变两个提升,三个"改变"首先是改变了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因为过去城乡差距还是相对比较大,因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大项目的入住,周边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气热等等都逐步地完善,这样的话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就是和城里的市民都差不多,这是一个大的改变;第二个大的改变,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农民主要是在农村的这种生活,那么这种通过转居安置,集中上楼,完全是一种市民的生活方式;第三个改变,我觉得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过去一家一户的农耕式的这种生产方式,转化为现在,成为产业工人也好,第三产业的富人也好,所以他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两个"提升"首先是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过去的这个农耕的农业的农民变成我们现在所说服务型的人员,或者说农业生产的工人,这样的话,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加强培训;那么另外一个提升,我感觉是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升,因为市民的生活和农民的生活,我觉得城乡差距的缩小,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还是对他有非常大的改变。
主持人:三个改变,两个提升,我觉得确实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丰富多彩的变化。高主任我想问一下,现在我们理解的这个文化产业,我觉得它的外延好像更大了,比我们以前理解的,像刚才我们在片子当中也看到,比如说,红酒酒庄他们的规划,所以我们觉得现在的文化产业它可能除了以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可能跟经济的结合也更加多一些。
高书生(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对,我觉得北京房山区的发展实际上是文化和经济融合一个缩影。
主持人:对。
高书生:那么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是它所产生的竞争力应该说是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是一个客观存在,不管你认识到还是没有认识到,一直在存在。一方面,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的传承必须有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呢,文化因为具有较强的渗透力,那么它可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去,所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一个时期,关键的时期,那么文化产业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主持人:我们知道北京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怎样把这种很好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成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点,一个新的发展方式,那么最新的努力和尝试会有哪些?我们首先通过一个片子来进行了解。
字幕:长阳音乐节
解说:现在每到夏天北京乃至全国的许多音乐迷们都会汇聚到北京房山参加长阳音乐节,一起狂欢,从2010年开始,经过两年的打造,如今的房山长阳音乐节上,大牌音乐人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流行音乐节之一。
在房山除了音乐节,还有各种不同的文化体育活动供人们选择,国际长走节、越野比赛,不同季节都会有不同的活动,房山正在从煤炭染成的灰黑色变得像花园区的布斑五颜六色。
过去的房山是北京的资源型大区,号称煤炭建材之乡,资源型产业长期以来都是房山赖以发展的主业,从2005年以来,房山就开始陆续关停所有煤矿,重点打造大文化产业,成为了房山区的选择。
房山有70万年的人类历史和五千年的人类史,周口店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被评为北京十项旅游世界之最,如今的房山依托独有的文化历史资源,打造了周口店世界文化传统示范区,以及云居寺文化景区,更值得一提的是,预计总投资达120亿元的房山文化硅谷,采用国际一流的全新建设模式,首次将一级开发和迪斯尼公司的三级运营管理相结合,与全国其他文化产业园想比,文化硅谷最与众不同的就是把文化与科技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创新。
未来的文化硅谷将充分发挥北京大专院校的高校资源,文化产业的企业资源,高新技术的研发资源,顶级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产业家的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中国式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陶波(北京罗克佳华工业公司总经理):我们同时开始建设的有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完全实施之后,将是十万台的云计算服务器,这是我们中国首次把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和文化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孟建华(瑞鑫安泰艺术副总监):文化硅谷实际的概念是一个把高科技的产业,和文化相结合的未来的一种新型产业,也是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未来的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我们把它叫文化硅谷。
解说:也许不久的将来,房山会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新地标。
主持人:我们刚刚看了这样一个片子,我想在这里请赵部长再给我们介绍一下,就是依托当地的资源,我们怎样做了更好的一些尝试,我们现在房山怎么把文化资源和当地的历史怎样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的特色?
赵佳琛:我觉得我们主要依托我们的优势资源,实现一个错位发展。因为房山的资源分为这么几块,一个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底蕴非常厚,就是文脉深,文源广,就是我们房山的的周口店北京人啊,北京最早的山顶洞人遗址啊都在房山,而且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600多项,所以还有世界遗产一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处,所以这个文化资源底蕴非常厚,在我们这,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的空间优势,就是我们的区位优势非常突出,房山是首都西南大门,首都城市规划中我们定位是西南枢纽,就是京港澳高速和京通高速都是通过房山穿京而过,京广铁路,所以它是一个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我们在这个大动脉的节点上是一个枢纽。另外我们的空间具有多样性,房山2019平方公里,1/3山区,1/3丘陵,1/3平原,所以在这样的优势资源的情况下,我们依托我们的历史文化的深厚的底蕴,依托我们这种后发的积累了大量广阔的土地空间这样的优势,发展这种大体量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这样大型的文化产业,就像刚才看到片子里面看到的,文化硅谷,还有红酒庄园,所以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突出我们的特色,来破解这种发展的问题的。
主持人:赵部长刚才讲了他们的优势,我们想请高主任介绍一下,毕竟这个文化产业来带动经济转型它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目前在发展过程当中,有没有哪些难点?
高书生:我觉得现在在房山的这种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体现了如果说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支点的话,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地支持,实际在推动文化和经济的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一系列的融合问题,比如说,文化和金融的融合,特别是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像房山这样有文化资源底蕴,那么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我们的政府的相关部门,能够大力地支持,从资金的支持,政策的支持,甚至你包括土地的方面的支持,来推动这样一个转型过程。
主持人:对,政府要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它能起到一个就是疏通互相信息有无这样的作用,我们知道就是敢于放弃固有的或者是说落后的一些经营发展方式,选择打造文化产业,可能这个转身会有一点难,未来的路将会怎样走,稍候我们继续评论。
解说: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战略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世界各国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有哪些?《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今天的《今日观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片子来了解一下,国外会有哪些先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来借鉴,怎样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
解说:1997年,为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就业问题,时任首相的布莱尔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亲任组长,最初政府为成长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后来又在这些企业中引入市场竞争,同时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大力扶植,到2002年,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创造出超过7%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创意产业有130万从业人员,并间接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
上个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美国开始着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逐步构建了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面的法律体系,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运作模式,除了给予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美国信奉市场规律和市场竞争对文化产业的调控功能,强调为文化企业以及个人的文化创造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如今,美国文化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支柱产业,全世界56%的广播和有线电视收入85%的收费电视收入,55%的电影票房都来自美国。
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文化产业发展5年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韩国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振兴,专门设立了无形文化财产厅,组织专家发现并认证值得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通过举办文化遗产年、旅游年、奖励五节等活动宣传韩国传统文化,此外,韩国还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手段相结合,创造新价值,为人熟知的电视剧《大长今》便结合了韩国饮食、服饰、医学等传统文化元素,除电视剧出口获得一次性收益外,还带动了旅游热,韩式美食养生热,和韩国传统文化体验热,创造了极大的综合效益。
主持人:刚才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片子了解了很多国际上非常好的经验,接下来我们想听一下赵部长介绍一下,房山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哪些更好的实际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赵佳琛:刚才那几个片子看了以后,我也挺有感触的,因为房山也是一个资源型产业转型的这样一个地区,我们过去主要以煤矿的开采为主,还有建筑建材,所以是北京的煤炭之乡,建材之乡,那么从北京市"三个北京建设"开始,我们着力于退出这种资源型的产业,落后的资源型产业,告别了千年的产煤史,我们2010年关闭了全部的煤矿,2011年关闭了全部的非煤矿项目。那么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应该是非常痛苦的,用我们市委书记刘伟同志的话来说,就像跨了一条河,如果跨不过去,就掉河里了,但是我们应该说,抓住了金融危机,国家加大投资的个力度,及时地引进了一大批的企业,特别是文化的企业落户房山。所以就通过这种大项目,依托大企业带来大项目,盘活我们的这种优势资源,历史的,文化的,旅游的资源这样的资源,就是我们实现了一种就是企业加乡镇这样的发展模式,企业和乡镇对接,根据乡镇的小城镇发展的规划,那么加上企业的发展愿景,实现这个企业、政府,还有农民,三方互利共赢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我们片子看到红酒城、包括我们的文化硅谷城都是这样的例子,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能能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创新其实是很难的,一创新就需要一些勇气,而且需要舍得,有舍才会有得。
高书生: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时间很短,从中央文献当中,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个词,是在2000年,到现在也就刚10多年的时间,那么文化产业实际上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兴起的一个产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型文化产业,所以我们推动,真正意义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但是文化产业这几年的发展,确实是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特点,比如我们从2004年第一次有了文化产业的统计,我们整个2004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3000多亿元。那么到2010年,已经突破了1万亿,而年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20%,特别是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4%,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将近一倍,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得到大家的重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情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以及去年3月份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当中都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应该说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战略目标。我们对经过这几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还是有这个信心要去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那么按照一般的说法,一个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的产业,一般要占到GDP的比例在5%左右,那么如果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所预测的目标,到2015年也就是"十二五末",整个的全国的GDP的总量应该是超过55万亿,55.8万亿,那么这是按照GDP增长速度年均7%来算的,如果要是达到8%以上的话,那就会超过60万亿,60万亿的5%就是3万亿,而2010年我们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是超过1万亿,是1.1万亿,这样的话从2011年开始就意味着我们每年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量要超过4千亿,4千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005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总额。
所以说这对我们来说,是要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定要采取一些超常规的手段去推动,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这里边需要做的刚才赵部长已经谈到了,实际上我们要重点地要培育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培育战略投资者,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我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引导文化产业的区域的布局,就是一定要让每个地方应该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要搞特色文化产业,而不是搞一些同治化的,统购化的产业,那么这样的话使得我们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国一盘棋,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同治竞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再有一个我们还是要通过文化贸易和文化对外投资的方式,能开拓国际市场,来带动或者拉动我们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这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做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遇到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时代,那么特别是现在的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文化的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我们重点应该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那么关于怎样更好地打造文化产业,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下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他们的观点。
张晓明(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它(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传统产业的分化度不高,产业分化程度不高,相关的一些传统产业内部有一些从事文化创意的一些工作职位,包括一些部门,很难从那些产业里面分离出来,变成独立的生产实体,可能税收方面,还没有很好的鼓励和刺激作用,比如说一个纺织企业,里面有一个设计室,或者说一个纺织集团,下面有一个设计型的公司,它如果留在传统行业内部,对它来讲可能好处比较大,如果分离出来的话,反而会造成成本的增加,税收的增加,这方面的政策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要把那些跟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部门,加快他们的分化,让后让他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能更多地表现在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的需求上。
王齐国(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产业发展,哪些条件是重要的话,最主要我举几个,第一个比方说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其次是创意,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第三项目或者园区,是否配置了足够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这些资源当然包括了按照市场机制做的产业链,还有就是资本的配置,如果这些都不到位,文化产业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当然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要有其他的条件的辅助,另外还需要有一个执行力的问题,如果执行力要做得好的话,可能文化产业的发展都会走得比较顺畅。
主持人:刚才在前面当中我们是通过一个网友的观点,我们发现很多就是怎样历史的好的东西,能够传承和保存下来,可能有的地方的做法是不太如人意的,赵部长对这方面会有怎样的看法?
赵佳琛:我觉得历史的东西,还是尽可能地保留下来。我们房山区应该是一个文物大区,那么我们在保护这个历史文化方面,我们尽可能是做到原样,原汁原味地保存,修旧如旧,然后我们在保护过程当中,怎么样传承利用,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高书生:我觉得赵部长说的是我们如何保护好过去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包括一些文物,这是一个方面。我倒是想另外一个方面,因为我们现在正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这样的建设,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怎么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的元素,通过建筑……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