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村用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严重缺电、拉闸限电到以“两改一同价”为标志的农村电网改造,再到现在实施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农村电网的初始发展阶段、规范发展阶段、高技术高质量建设阶段以及农网智能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近年来的一系列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为我国农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以来,国家电网提出并实施了“三新”农电发展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三新”发展战略带来的重大变化和影响。首先是电力管理和服务意识显著提高,从社会反响和各种宣传报道中可以看出。其次,有关农电科研立项增多,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等一批农电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后,在实际效果上,从陕西蒲城、天津静海、浙江鄞州三地的“农网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试点工程”验收情况来看,在农网改造、智能电网建设以及服务创新上都有创新和突破。比如,通过智能电网自动采集用电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控电力输送、转运和消费情况;通过95598系统和新的可视化检修服务平台,提升农电企业快速响应、快速恢复供电的优质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目前,发达地区农网结构坚强,但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和薄弱,其农网结构及相应的配电设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在未来农电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三个问题。一是在宏观层面,加大特高压输电网建设的同时,兼顾农网的投入和建设,尤其在农网建设方面要有高起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保持先进性和连续性,避免锯齿状、波动性的大起大落式建设模式。第二,在提供高效优质电力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率和公平性,城乡同网同价就是兼顾公平的具体表现。第三,重视微电网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认真考虑和对待这一问题,充分综合利用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风能、水能和太阳能资源,使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接入能够和大电网供电形成互补合力。 应该注意,实施和促进农电事业的发展,任何政策及措施不宜一刀切,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供用电模式、不同政策环境等实际情况逐步开展,既要实现能源的优质高效利用及保障,又要兼顾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效率,以及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