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农村电网事关农村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自1998年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两改一同价)以来,我国农村电网得到极大改善,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从改革开放后规范农电管理,到1998年之后“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再到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提出的“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国家电网公司在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的同时,在农电上推出的普惠政策体现出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
为了解农村用电以及农网改造相关情况,记者在浙江、安徽、山东和河北四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中发现,受地理、体制等因素制约,部分地区农网结构薄弱、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资金需求大。为此,国家电网各分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在资金支持、技术保障、监管和服务制度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在提供高效优质供电服务,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的同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浙江余杭
“村镇·电力服务共建”重塑用电新秩序
|
|
农村低压电网改造 姚学恒 摄 |
|
在浙江余杭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体制等原因,农户安装漏电保护器随意性大、用电安全意识淡薄,农灌线路私拉乱接,配电设施老化等问题对现有用电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余杭区仁和镇通过“村镇·电力服务共建”农村安全用电管理创新机制十分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安全用电施压电力管理体制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用电需求猛增,触电伤害事故偶有发生。其中原因,除农户用电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用电常识和电器设备安全知识外,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家用漏电保护器)不能有效安装和投运也是重要原因。
按规定,漏电保护器属于农户个人财产,供电企业无权强制其安装。据了解,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农户家中线路老化,漏电频繁导致漏电保护器经常跳闸,农户认为漏电保护器影响正常用电,便将其拆除。这不仅导致公用配电变压器台区总漏电保护器频繁跳闸,低压线路的供电可靠性也随之降低,更谈不上有效保障农村用电安全。实践证明,这一问题单靠宣传教育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部分农户临时用电从农灌线路上接电且未安装计量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不仅违反了《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供电营业规则》,造成村集体和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埋下安全用电的隐患。以余杭区仁和镇各村为例,仅2009年一年各村级农灌电费开支高达20万至60万元。
上述问题的出现将矛头指向了电力设备产权明晰后农户表后资产监管和服务的空缺和不到位,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表后资产进行有效监管和服务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贯彻落实“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破解供电难题,除资金和技术支持外,监管、服务的思维和方法的创新必不可少。2009年8月,余杭供电局和余杭区仁和镇签订了一项共建协议,正是这项协议解决了用电安全问题,重塑了用电新秩序。
村镇·电力服务共建重塑用电新秩序
按照共建协议,仁和镇各村由村委会聘用一名村务电工,主要负责农业生产线路和村级路灯等集体资产的建设和管理,同时维护居民漏电保护器的运行和提供表后线服务,并在电费收缴、用电监督上发挥相应职责。据了解,村务电工的日常管理归各村委会,而仁和镇政府安监办负责监督考核,仁和供电营业所则负责相关的业务指导。村务电工的报酬主要由仁和镇人民政府、村委会负责,由村委会负责考核、发放。
不难看出,村务电工在共建协议中的重要性不仅直接体现在其职责上,更是对镇政府、村委会和电力部门的协同合作提出高要求。为了保证村务电工能真正履行职责,严格准入条件不可或缺。
据仁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名合格的村务电工在经过初审以后,还要参加理论考试和面试,才能取得专职村务电工资格。在取得专职村务电工资格后,还要经过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证、特种作业证、配电线路初级工证三张证书,具备电工作业资格后方能正式上岗。村委会与村务电工签订合同则为三年期。
正式上岗之后,村务电工要接受关于安全管理、辖区内窃电和违章用电情况、表后用电设备服务等方面考核,出现违反纪律、不负责任等情况时则会被聘用单位解聘并收回电工证。
通过村镇·电力服务共建监管创新机制,余杭区仁和镇形成镇政府、村委会、村民的供电服务三级联动机制,农村供用电秩序大幅改善,安全用电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以仁和镇实施共建工作的葛墩村为例,村民用电安全意识和缴纳电费意识大增,电费回收率每月均达到100%。人畜触电伤害的事故从历年的3-5起降至2010年上半年的零起。
共建模式行之有效加大推广
鉴于仁和镇在“村镇·电力服务共建”中的方法可行和成效明显,2012年余杭将在余杭区的良渚镇和径山镇推行村镇电力共建模式,并将在组织保障、建立考核机制和打造样板村上加大工作力度。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何划分并有效执行保证供用电责任,是“村镇·电力服务共建”工作面临的核心问题,因此出台表后服务相关安全管理考核办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试点经验,在《居民表后服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居民表后服务安全责任协议书》,以确保低压居民用户安全、可靠用电,满足低压居民用户表后故障维修的需求,确保人员、设备安全。
据悉,在“村镇·电力服务共建”未来试点推广中,争取实现农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安装率和投运率、农村中小学生和农村群众用电安全知识普及率、农村用电检查和营业普查完成率和农村输配电设施完好率四项指标均达100%,在安全效益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推广村镇电力服务共建模式,构建农村安全用电管理新机制,是落实国家电网“你用电、我用心”、实施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工程的重要举措。
邯郸成安县
创建农村安全用电管理新模式
|
|
|
农用机械检修 姚学恒
摄 |
“村里新装了四台变压器,家里几乎不停电,电磁炉、空调都能正常使用。”村民崔大叔告诉记者。此时,他的爱人正在厨房用液化气炒菜,灶台旁的电磁炉上烧着水。
崔大叔是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商城镇高母村村民,他们村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村,在农村安全用电管理上,一直延续了村级管电机制,有专门的管电干部。
在高母村村委会前的空地上,成安县供电公司的两名员工通过“漏保”演示板,现场展示了“漏保”的工作原理和安全保障功能。一位供电公司员工告诉记者,通过这种直观的演练才能使村民明白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和“漏保”的真实功能,村民才会有安装“漏保”的积极性。
据了解,成安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政企联动、村企互助、村民自治”齐抓共管的用电管理模式。当地政府、电力企业和村民自治组织在用电管理由政府搭台,各级配合,以推进三级“漏保”的安装和投运为目标,共同打造农村安全用电管理的新模式。
成安县政府主抓工业的副县长闫春波介绍,政府主要负责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和文件,并组织协调乡、村两级安全管电组织,而电力企业则主要在技术和施工上予以支持。
农村低压安全用电管理与每户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关,成安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村安全用电管理三级干部大会,相继出台了《成安县供用电安全管理办法》和《成安县电力客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安装运行管理规定》为农村安全用电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并成立了成安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三级安全管电组织,并把三级管电组织各自职责、工作目标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作为农村用电安全工作的直接管理者,乡村两级安全管电组织主要负责辖区内电力设施保护、工程建设征地协调、树木清障、清赔及各类涉电民事纠纷的处理等。目前,成安县已在196个村建立了村级安全管电组织,在强化用户产权界定,领导和组织村民解决用电安全问题上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记者还了解到,为治理低压隐患,成安县供电公司在原有的2个低压施工队的基础上,从13个供电所抽调了170名技术好的农电工成立了13个低压施工队,对变压器低压出线以下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消缺、整改。户表以下设施由村级管电组织负责动员用户出人出资治理,低压施工队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同时,在技术推广上,通过安装智能型有载调容变压器,根据负荷的变化及时调整变压器容量,降低了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实现了配变经济运行,提高了电压质量。
安徽合肥
解决“三农”问题电力保障先行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保障的重要性和相关问题愈加凸显。国家连续八年以“一号文件”将“三农”放在首位,对电力企业服务“三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电网合肥公司自2006年以来,在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农网完善、雪灾恢复、农网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更是让当地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电气化生活。
电力“筑巢”引来“金凤凰”
“几乎没有停过电,加工生产都能顺利进行,我们还打算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菲驰制衣厂后勤部长李健在谈及用电情况时表示。菲驰制衣厂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厂里工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的村民。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用电问题直接制约企业的发展。同样位于山南镇的合肥强力机械有限公司曾被用电难所困扰。该企业是一家民营铸件企业,2004年在当地投产运营之时,由于供电线路为农用线,遇到恶劣天气偶尔会停电,而铸件需要精密、连续铸造才能成形。突然断电可能造成产品报废。2010年5月,肥西供电公司为山南镇的工业园架设了专用线路,经改造之后,强力公司再也没有出现过跳闸现象。
作为电力企业,认真执行《供电监管办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是服务“三农”的应有之意。肥西电力公司一位工作人员称,在各项鼓励政策和电力保障下,一些企业开始在当地投资建厂,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吸引更多人返乡自主创业。
据了解,肥西县是有名的花木之乡,全县苗木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经营户2万多户,是全国三大苗木基地之一。苗木种植所需要的保暖、喷淋设备,对供电质量要求很高。为了培育当地特色经济,肥西供电公司有针对性地对苗木种植面积最大的三岗村配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投资50万元架设了两台630千伏安的箱式变和三台30千伏安的单相变,将原来的裸铝线换成了绝缘线,同时考虑到树线的和谐,采用地下电缆方式送到用电户。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纷纷进驻也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供需矛盾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合肥供电公司负责农电工的副总经理许竹发表示,由于政府招商引资力度很大,工商企业的用电需求猛增,在短时间内对供电造成压力。未来应将电力规划纳入县域发展的综合规划,实现县域经济规划和电力规划的对接,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电力的供需矛盾。
农网改造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在各项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尤其是2008年国家启动实施“家电下乡”以来,农村居民用电需求大增,而“低电压”问题却让有的农户的家用电器不能正常使用,农网改造迫在眉睫。
为解决这一问题,合肥电力公司在技术上增强传输能力,在管理上定期维护,并建立检测网络,提高了电压合格率。而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上,合肥公司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的工作机制,共投入约2.4亿元,建成了两个新农村电气化县、25个电气化镇和378个电气化村,让40余万户居民过上了电气化生活。
地处偏远山区的肥西县南山镇上圩村李祖应告诉我们,儿子外出务工赚钱为自己安装了一台空调,没有因为用电问题受到限制。记者还了解到,上圩村原来电力线路用的是35mm2导线,在2008年一场大雪中被压断了。2009年,该村农网改造,增加了变压器,换上了新导线,线路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在以农村改革发源地著称的小井庄,记者在一家农户中看到了电脑、空调、冰箱等电器,和城市家庭家电配备相差无几。在采访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空调、冰箱等大功率家电都能够正常使用,这还得益于农网改造。肥西供电公司的资料显示,小井庄原来只有一台80千伏安的变压器,2008年以来,利用农网改造资金,按每户4至6个千瓦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新架设了3台变压器,容量增加到535千伏安,并更换了导线。
提升服务质量 便民利民招数多
面对农村电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点多面广、服务客户多的特点,提升服务质量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新要求。
为了服务“家电下乡”,合肥供电公司负责农电工作的副总经理许竹发对记者表示,除在“送家电下乡”代售点张贴公告和印发服务卡,他们还在农村供电所成立了“家电下乡”跟踪服务小分队,进村入户做好延伸服务,对农村电力需求和增长情况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而针对村民缴费难问题,合肥供电公司则开通了短信服务平台,向客户免费提供用电信息,指导客户科学用电。而在缴费方式上,实现了异地联网收费与实时收费,设立了42台POS机收费点、3家超市收费点,还开通了网上银行缴费业务,方便村民就近缴费。
据了解,合肥市下辖肥西、肥东和长丰三县都是农业大县,每县每年有近20万人外出务工。许竹发对记者坦言,对留守老人和儿童进行安全用电宣传教育是一个难题,必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才能取得效果,上门讲解用电安全常识,散发安全用电挂历和连环画的效果更具针对性。
记者在一张安全用电宣传单上看到,正面是安全用电的知识介绍,反面则是农资产品购买小常识。一位合肥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只有站在农民角度看问题,才可能知道他们的诉求,宣传教育才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资料显示,自2006年以来,合肥供电公司在农网完善、雪灾恢复、农网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工程上共投入资金约8.6亿元。2011年,投入农网改造升级资金9850万元。谈及目前面临困难,许竹发坦言,资金欠缺仍是首要问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落户乡镇势必对供电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稿件由本报专题部组织、策划。陈晓、赵东东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