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去年百姓饱受物价上涨之苦,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是主要推手,您认为应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
李周:在劳动者收入快速提高,资源、能源价格和资本市场改革提速的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很难规避的现象。农产品价格的适度上涨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过度消费,而且居民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容忍度也在提高,所以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一定要适度。
经济参考报: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将严重影响我国外需市场,您认为外需减弱会对农民工就业产生哪些影响?
李周:2011年,在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上升,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增长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的共同作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幅高于东部地区,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势头初步显现。
2012年,外需的减弱会对农民非农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但中国仍处在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农民非农就业形势总体不会变差,工资会继续提高,农民收入增幅能达到7.5%以上。当然,短期的就业不足是难以避免的。
与东部相比,西部、中部地区非农就业机会会更大一些,工资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但满足农民工能力提升需求的条件不如东部,因此,农村的年轻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的态势仍将持续。对此,不宜只关注短期的收入需求,而忽视长期的能力提升需求。
经济参考报:我国的城镇化率还不到50%,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您认为完成人口城镇化任务需要在哪些制度政策层面做出安排?
李周:依靠现有城市是不可能完成人口城镇化任务的,必须引导产业向县城和城镇转移。
改革初期,政策赋予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很快就解决了农产品短缺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策赋予农民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权利,很快就创造出乡镇工业占据工业半壁江山的奇迹;上世纪80年代以后赋予农民进城就业的权利,现在农民已经成为中国工人的主力军。
下一步要从政策上赋予农民经营城市的权利,实现由分享城市化的利益到推进城市化的动力的转换。要在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农民用节省的农村建设土地发展城市。农民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应维持原有土地权属不变,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同时要引导农民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
经济参考报:您刚才全面回答了对农产品价格、农民工就业和城镇化问题的看法,还有一个问题想听听您的见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存在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等问题,能否趁这次经济调整的时机补上这一课?
李周:我国农田水利总体上看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这种局面近年有所好转,但从根本上改变还需要花大力气,特别是在制度上要有新突破。
去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2163亿元,比上年增长43.8%;累计投工投劳34.1亿个工日,增长12.7%。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达到1250个,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配套率和完好率都有所提高。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灌溉用水利用率,这是灌溉面积不断增加而灌溉用水没有增加的重要原因。今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投资2584亿元、投入工日35.9亿个、完成土石方量98亿立方米。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得到进一步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当前的经济调整使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农村劳动力过剩闲置问题短期内会比较突出。除了想办法安排各种就业门路外,可以趁此机会动员力量兴修水利,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状况。
原先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的农村义务工和积累工制度是自上而下、要农民做的强制性制度安排,现在需要用一事一议制度这样自下而上、由农民决定做的制度安排来替代。目前一事一议制度难以实施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少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这个制度变迁的重要性;二是村干部找政府要资金要比用一事一议制度筹集资金容易得多。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一事一议制度是难以推广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