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陕西神木县。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
|
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亿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一块大区。相对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或是人口稠密的中原、巴蜀地区来说,地处高原西北地区,建国60多年来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其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还是我国经济版图上的一块“洼地”。
“半开发”的西北角
建国60多年来,西北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就是工业化。经过“一五”、“三线”、改革开放三个阶段的发展,西北工业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最近10多年的西部大开发,使西北工业化程度大大加快。不过,如果把西北的工业化放在全国来看,其工业化进程还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还处于“半开发”的程度。而且,其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平原与山区、草原、高原之间,工业化的差距非常大,工业化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西北工业化的进程是十分明显的,它已在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铺开。从东起的古城西安、往西到河西走廊,再到新疆的沙漠,一大批工业企业生机勃勃地推动着西北的发展。
西安是西北工业化最发达的城市,在其城南的西安高新区,是西北工业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地方。在这片小小的107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着创业新城、国际软件园、先进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出口加工区、长安通讯产业园、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等七个产业园区。去年,西安高新区全年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这三大指标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位列全国第三。
在河西走廊,丝绸古道又见“金戈铁马”,千里走廊再造“陆上三峡”。记者在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省酒泉市调研时看到,上千台风机已矗立在昔日的荒漠戈壁,千年为患的大风正通过巨大的叶片、风机转化为清洁能源,投资者、建设者、测量者云集,风电场、设备制造厂林立。
在新疆,从空中俯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方圆3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没有水,没有生命,只有茫茫沙海。然而仔细寻找,在沙漠正中心,醒目的钻塔、十多个集输站和一座被茂密植被包围的四层楼却赫然矗立,让人惊叹——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中,居然有人类长期居住,并建造了如此庞大的工程。这些装置用来开采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塔中作业区。十几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来到沙漠之中,勘探地层、建设电站、钻井输油,硬是建起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沙漠整装油田——塔中油田。
工业化使得我国的大西北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过把西北的工业化放在全国来看,其工业化进程还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还处于“半开发”的程度。
国际通行的方法,将工业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每个时期又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西北工业最发达的陕西省,直到2005年,整体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从2006年到2010年,才基本实现了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进入后半阶段,这种工业化的程度在全国各省区中只能排到18位左右。
更让人忧虑的是,西北工业化的发展极其不平衡,其城市与农村之间、平原与山区、草原、高原之间,工业化的差距非常大。西北的工业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二是以能源为代表的资源类产业,主要是集中在资源富集地。在西北广大农村,由于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乡镇企业,工业化程度极低,绝大多数地区都是纯农业地区。在没有资源的西北山区、草原、高原等地,工业化就发展得更慢了。
西北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在陕西南部的商洛市,其西部、北部有亘绵的秦岭,东是伏牛山,南是大巴山,四面三山,虽然已通了高速公路,但是商洛市的很多地方直到现在还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有些乡镇古老、落后得好像时间停滞了一样,没有任何工业化的迹象。
此外,与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相比,西北工业化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无定河,被称为陕西榆林的“母亲河”,全长443公里,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依靠无定河水,当地人在沙漠边缘种起了水稻,稻米曾香甜可口,享誉四方。然而,记者近年来在无定河沿岸的镇川、米脂、绥德等地采访发现,昔日的甜水已经变苦,用无定河水浇地还造成了玉米减产、蔬菜绝收。这主要是由于沿河的工业企业排向河中的污水得不到有效稀释,水污染很严重。像无定河这样的情况在西北很多地方都存在,“尚未大发展、却已大污染”,已是西北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逐步附属化的西北经济
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中,直到改革开放前,由工业化形成的西北经济还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发展态度,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工业门类都比较齐全,能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然而,近30多年来,随着全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东部资本的兴起,西北经济日益被东部经济附属化,成为东部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以及商品和资本的输入地。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的缘故,生产要素的分配和商品、资本的流通,都由国家控制,西北与其他地区一样,经济保持着相对独立自主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生产要素、商品、资本都开始按照市场规律在全国范围内分配、流通。谁能占据市场的主导权,谁就能在全国经济版图中脱颖而出,引领全国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阶段,以陕西为代表的西北一些地方的经济实力并不差,其工业基础甚至要好于部分沿海地区,当时一些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还得到了西北的支持。如福建省的纺织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远远落后于陕西的纺织工业,以西安“纺织城”为代表的纺织工业力量在全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时一大批纺织技术人才被派往福建帮助发展纺织业。
在1980年,陕西省职工平均工资为7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高23元,其省会西安被称为西北的“小上海”。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改革开放初,以陕西省家电制造业为代表的西北工业发展很快。当时陕西家电业辉煌一时,彩电有黄河、如意、海燕,冰箱有长岭,洗衣机有双鸥。其中,“黄河、海燕、如意”这三大彩电品牌,都曾在全国风靡一时,三家企业的最高年产量一度占到当年全国总产量的近10%。
今年37岁、老家在陕西省周至县尚村镇涧里村的王党辉,至今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买回来第一台黄河牌彩电的热闹场景。每到晚上,王党辉家里就挤满了人,左邻右舍都来看彩电。陕西省生产的众多家电,当时的老百姓光有钱、没关系都买不上。
然而,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保守,缺乏创新意识,西北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状态,很多企业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出局。到上世纪90年代末,陕西家电企业基本全军覆没,盛极一时的西安“纺织城”成为了集中的城市贫民区,多达8万多人的西安“纺织城”职工及家属,很多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
而与此同时,东部资本迅速兴起,蒸蒸日上的经济开始主导全国产业布局,西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市场的主导下也开始大规模地流向东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相当关键的,西北有1亿人口,然而这些人中最能创造财富的知识分子、青壮劳力,相当一部分却流向了东部。而东部的知识分子、青壮劳力却很少有流到西北。这一进一出,使得东部在人力资本这一块发展环节上,大大地胜过了西北。
同时,西北丰富的资源也为东部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东部主导的全国产业布局中,东部主要做成品,西北主要是提供廉价的资源。以纺织工业为例,目前我国的纺织工业从新疆经陕西至东部,形成了一条很完整的产业链。新疆是生产棉花,陕西是做棉纱和白坯布等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山东、江苏、广东的纺织、服务厂则是做附加值较高的花布、成衣。
西北宝贵的人力、物力为东部的发展可以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东部在经济不断壮大后,又开始向西北输入商品和资本。在兰州、西宁、银川等西北中心城市,记者看到这里的老百姓用的家电主要是东部的格力、海尔、美的等品牌,路上跑的私家车主要是东部的汽车厂家生产的,连喝的纯净水也主要是由东部厂家提供的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品牌。除了国外品牌外,东部的商品已牢牢地占据了西北主流消费市场。
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东部丰厚的资本从上世纪90年代末也开始大规模涌入西北各个开放、能赚钱的行业,在西北不少地方,东部资本已占据了显要的地位。如西北的小水电投资领域,以浙江、福建为主的民间资本通过“跑马圈地”,已占据了西北最重要的几条中小河流。像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其上游的诸多支流,现已被浙江、福建商人控制,他们还组织了行业商会,协调与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西北经济正日益被东部经济附属化,在国内经济秩序中,西北所处的地位越来越低,已逐渐沦落为东部经济的“配角”。这种角色的定位,使得西北的经济越来越落后于东部,两地老百姓的绝对收入差距也不断加大。
“难堪的金字塔”中的西北人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我国老百姓的社会阶层呈现出很不科学的金字塔型,常被国内外有识之士病诟。而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西北老百姓的社会阶层分化得更不科学,可以说是一座“难堪的金字塔”。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学界提出的社会阶层“十阶层理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目前,在我国该十个阶层无论人数还是比例,主要还是集中在偏低的社会位置上,所以全社会是金字塔型结构。
参照这个理论可以发现,西北老百姓在偏低的社会位置上的比重更大。由于工业化在全国的程度偏低,1亿西北老百姓中农业劳动者的比重最大,加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西北社会阶层这座金字塔的底座在全国来说是最厚的。
而且,处于这座金字塔底座中的老百姓的收入在全国也是最少的。据统计,甘肃、青海、新疆3省的职工平均工资与全国的相对差距,直到近年来还在拉大,宁夏的最低工资标准曾多年在全国最低位徘徊,平均工资仅为上海的1/3。现在,西北很多地方的居民消费水平不及浙江、广东的1/2,消费层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西北这些金字塔底座中的老百姓,不少还处于集中连片的贫困区,脱贫难度非常大。如新疆南疆的五个地州中,喀什、和田和克州合称南疆三地州,这一区域生活及生产条件极其艰苦,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人口多,农牧民人均收入非常低。目前,在南疆三地州24个县(市)中,有19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占新疆的70%,有198个扶贫开发重点乡和277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分别占新疆的72%和77%。
处于西北社会阶层金字塔上端的老百姓,是西北的精英阶层,不过相对于东部沿海的精英阶层来说,西北的精英们不仅人数少、可支配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少,而且整体素质也相对较差。
以私营企业主阶层为例,由于东部经济发展比较快、私营企业起步比较早,东部私营企业主阶层很多已从原始积累的第一代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代,整体素质提高了不少。而西北的私营企业主相当大一部分是近1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不少人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文化程度都相当低,如陕北煤老板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胆大能吃苦,有钱文化不高”,是很多陕北煤老板的真实写照。这群靠煤炭涨价发财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文化程度都不高,在发财后他们有着普通老百姓摆阔气、爱攀比的心理,也有着普通老百姓热心修桥补路、捐资助学的善良本能。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除了煤矿外对其他行业都缺乏了解,资本原始积累后怎么转向可持续发展并不明确。他们除了自身发财外,对带动当地经济持久稳步增长的作用非常有限,远不及东部沿海的精英阶层对当地发展的持续影响力。
此外,由于经济不发达,西北对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等需求明显要少于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西北社会阶层的上升渠道相对比较窄。西北人在阶层上升过程中,除了愿意进官场、垄断国企外,很多有才华的人只能跑到东部沿海地区去寻找个人上升的空间。特别要指出的,目前西北中上层的老百姓在大力培养子女后,很多人都不愿意让其在本地发展,认为西北的发展余地有限,这些都大大伤了西北的元气。
处在“难堪的金字塔”中的西北老百姓该寻找什么样的发展途径呢?本刊记者经过调查后发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在推动西北发展时主要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二是发展能源,三是搞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过,由于西北这个我国“半开发”的角落发展问题已存在多年,这三个方法管不管用,还需要我们试目以待,用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