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时隔五年之后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即将于本周五召开。过去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分别于1997年11月、2002年2月、2007年1月召开。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原本定于2010年召开,由于各种原因,会议召开时间推迟至今。
银行资本补充新政期待: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为筹备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早在2010年初,包括中财办、中编办、国研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在内的20个部委办局“总动员”,并分头领衔由国务院直接部署的“15项重大金融课题”。 “十五大金融课题”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和金融机构的监管、明确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和约束机制等。 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等议题相比,明确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和约束机制属于微观层面。但2010年银行大规模股权融资后,商业银行又在2011年掀起了次级债融资的狂潮。3年多的现实证明,明确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已变得十分紧迫。
资本饥渴
2009年银行业天量信贷投放之后,中国银行业普遍出现了资本充足率的大幅度下降。为了弥补资本充足率,上市银行普遍采取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 “一旦传出某家银行需要融资或再融资的消息,资本市场往往出现动荡。这种情况是不太正常的,这反映了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尚不健全的状况。”业内人士表示,在建立资本约束的同时,需要建立正常的资本补充机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这种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带来两种结果:其一,制度性的存贷利差诱使银行扩大信贷规模,以图增加利润;其二,信贷规模增大导致风险资产增加,从而消耗银行资本,最终资本充足率下降。 要维持这种经营模式的运转,我国商业银行就陷入了“扩大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再扩大信贷规模”的怪圈。 从2009年至2011年3年的实践来看,3年时间正好完成了一轮上述怪圈。统计显示,在银行股权融资最频繁的2010年,国内商业银行的融资占整个资本市场融资规模超过40%。 显然,银行业在中国股市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频繁的再融资将造成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长远来看,这种再融资怪圈难以持续,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补充资本的道路行不通。 但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融资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融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经济增长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求银行信贷保持一定的增速予以配合。 因此,破题银行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特别是资本补充机制变得尤为紧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