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粮食的“八连丰”,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也迎来好光景,大米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最贵的一斤甚至卖到了199元。 但五常市的许多稻农却感受不到喜悦,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种出的水稻,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每斤不到2元。农民“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种出的优质水稻,缘何才得这点钱?“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近年来,黑龙江省五常市因为发展绿色有机水稻,加上多数稻田为天然河水灌溉,五常大米享誉全国。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中等包装的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精包装大都超过百元,一种抗氧化有机米更是卖出了每斤199元的天价。 与大米高企的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稻农的有机水稻收购价格并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机稻仅为每斤1.90元左右。 五常米的产地在民乐乡,该乡稻农张宏雷算账说:种20亩有机稻的总成本超过2.2万元,总产2.5万斤,按高价2.0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万元。去掉种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种这么多粮食也得不到3万元。 钱被谁挣去了?稻农反映,许多加工企业低价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卖十元甚至几十元一斤。按水稻出米率60%计算,如果企业大米每市斤卖50元的话,水稻价格应该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业收购价平均还不足2元,去掉企业加工费、包装费,也得十倍利润。 大米加工成本到底能有多少?记者采访时,一些企业均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介绍情况。一位企业经营总监无意中透露,除了水稻收购价,还有收储、烘干、水电、设备折旧以及销售等费用,这些加工、流通成本每吨在150元-200元之间。据此推算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仅为0.2元左右。 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姜大伟说,五常大米贵,主要是水稻种植模式好,大米的加工工艺都差不多。企业包装即使按包装最好的199元一斤的大米,包装成本占不到价格的二十分之一。加工费稍多一点,也达不到十分之一。
由于五常水稻质量好,一些国内外知名米业巨头纷纷在此设厂,不仅国内上市公司北大荒、中粮集团、东方集团等企业在五常盘踞一方,就连外资企业益海粮油也早早来到五常市安营扎寨。 按常理,超过200多家的加工企业在此争夺稻源,稻农应该待价而沽,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水稻根本卖不上价。 农民为何没有话语权?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了五常市农企之间订单的“秘密”。稻农反映:一些企业签了订单不履约,不按订单上的价格收稻,订单反而成为企业单方面约束稻农的工具。 安家乡双喜村稻农老李说,他去年和一家公司签了订单,公司承诺如果买其公司的稻种,再把水稻卖给该公司,水稻价格就比市场价每斤高7分钱。可秋收时公司却不收粮,稻农用车把粮都送到公司也不让卸,多家公司联起手来“憋稻”,农民哪能卖上高价。 民乐乡一位妇女说,与她家签订单的公司本来承诺收了稻就按高于市场价的标准付款,可却迟迟不付款,直到2011年11月底才通知她家水稻价格,结果每斤稻还比市场价低1角钱。 记者采访发现,不仅五常一些企业不履行订单,一些订单里的内容也类似于“霸王条款”。在一家企业的《水稻购销协议》上明确写着“水分不得超过16%”、“水稻保底价1.80元/斤”、“乙方向甲方交纳保证金1000元/垧”等内容。 有的企业订单极不规范,一家名为丰粟有机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1年与农民的订单只是把一张按着稻农红手印的签名纸,附着在一张空白订单的后面,许多农民想通过法律渠道维权都没有办法。 部分稻农反映,多数企业不是用高价格和守信用来拴住农民,而是用“非常手段”来控制住稻农与其续约。民乐乡稻农老张说,他家2010年跟一家企业签了订单,在卖完稻结账时,按每亩地100元钱的标准扣了他家的稻款;如果2011年不跟这家企业续约,被扣的稻款就别想要回来了,无奈2011年又续了约。 对于农民反映的问题,米业企业作何解释?东方集团米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闫循庆说,2010年企业未履行部分订单,是因为稻农的水稻不合格,没法收。记者向他索要该企业与农民签的订单,闫说这是企业的商业机密,不能给。
记者了解到,五常水稻产业基本是订单农业,订单水稻占90%以上。最开始是为了稳定米源,让农民卖粮不愁,然而,实际运行中,一些粮企却把市场风险推给农民,在订单中“做手脚”,而有关部门也没有为农民争取更多权益,致使当地农民粮食根本卖不上高价。 近年,五常大米的价格越来越高,除稻农的种植因素以外,五常市有关部门的运作及企业的商业广告也起了助推作用。当地宣称,五常大米是全国唯一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三项桂冠于一身的“精品大米”,大有成为中国米业的“奢侈品”之势。 然而,被不断推高的产业附加值,却大部分进了加工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的腰包。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官员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并没有为农民“撑口袋”。 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的人员同时还是稻米产业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协会的工作人员,一套人马三块牌子。身兼三个部门负责人的姜大伟说,这几个机构的职能,是统一行使对稻米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带领企业闯市场,维护企业利益,而对稻农利益只字未提。 与此同时,企业之间也在形成联合体以控制水稻市场。目前,五常市米企林立,仅在有关部门注册的就达222家,这些企业几乎消化了五常市全部186万亩稻田所产的25亿斤水稻。 五常市一位副乡长透露,五常年产25亿斤水稻,如果一斤稻多为稻农争取1角钱的话,每年就可为稻农增收2.5亿元。但有谁愿意去做呢? 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秦利明说,五常的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得很超前。五常稻农手中的水稻,也应该卖到5块钱一斤,但实际上相差甚远。 如何让农民分享米产业的高附加值?地方政府官员该有何作为?记者几次联系五常市委市政府有关主要领导,电话里均表示很忙,没时间谈这件事。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认为,五常大米的产业发展问题在当前具有代表性。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这需要地方领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农企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上,政府不能缺位,要把富民产业落到实处。同时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混乱、一些黑心商家趁机谋取不正当暴利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