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加快种业渗透步伐 本土种业“边打边退”
2011-12-30   作者:记者 王晓明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近年来国外种业巨头纷纷进军国内市场,本土种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水平偏低,监管能力较弱等问题逐渐凸显。记者采访中发现,吉林省种业经历了从农民自留自用、专营统供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下一步亟待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新格局,以突破国外品种的合围树立起民族种业的大旗。

  国外加快种业渗透步伐 本土种业“边打边退”

  我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已达500多亿元。国外种子公司进军我国大田作物种业速度明显加快,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生存空间,加紧在我国进行研发布局,对我国的种质资源和种业安全构成威胁。目前我国年进口大豆已达3000万吨,国家对大豆及食用油市场的调控能力也已下降到不足40%。
  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丁万志介绍说,近年来,以美国先锋公司“先玉335”为代表的国外品种以迅猛的速度抢占、垄断东北玉米种子市场,对我国种业安全威胁很大。与世界种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市场集中度明显不足。全国8700多家种业企业总体看“多、小、散”,有一定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超过100家,整体实力十分薄弱。他说:“世界前10强的种子企业在世界种子贸易额中所占份额达到35%,而我国前10强种业企业同期只占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的0.8%。”
  “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种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当前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跨国种业的强势进入,本土种业基本上处于“技不如人、边打边退”的劣势地位。首先是自主创新滞后,科研体制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科研与生产脱节,基础研究薄弱,投入不足,资源分散,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缺乏原始创新,追求短平快,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实验室里课题多、但技术理论的创新少,刊物上的论文多、但促进种业发展的应用少,试验地里的成果多,但实际生产转化少。
  与国外品种相比,本土种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吉林省现有各类种子经营业户多达5000多个,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2个,真正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比重很小,领军企业和拔尖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玉米种子,本省的自育品种占有率不到30%,国外的已超过40%,高端蔬菜、葵花、花卉等种子大都被国外品种所占领。
  国杜邦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三大种业巨头控制着全球65%的玉米种子市场和50%以上的大豆种子市场。以先锋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种业,仅用4年就占据了吉林省玉米种子市场较大份额,自育品种的主导地位逐步动摇。王守臣说:“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放弃育种研发,转而为外资代理,或采用‘套牌’经营,生产面积逐年萎缩。”
  吉林省一些玉米制种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全国所有玉米制种企业加起来都抵不上一个先锋公司,更别说别的外国企业再进入中国参与竞争了。在我国的玉米制种企业中,多数企业的产品都与国外的品种分不开的,如果国外企业强调玉米品种的基因保护的话,几乎所有的玉米制种企业都要受到影响。

  吉林省种业发展成效显著 基础良好应立足自主“突围”

  吉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建国60多年来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成功培育和推广应用,粮食单产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总产连续跃上100亿公斤、200亿公斤台阶,今年有望突破300亿公斤历史新高,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和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多年来农作物种业不断发展,首先表现在品种选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王守臣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选育出玉米双交种,70年代选育出玉米单交种,80年代选育出大批高产玉米品种,90年代玉米优质专用品种更新步伐加快,跨入新世纪耐密高产型玉米品种占据了主导地位,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杂交大豆和超级水稻品种相继问世,超级稻得到大面积推广。品种更新年限由过去的8-10年缩短为3-5年,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更新了6-7次,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3%。
  “多年来,种业的供种保障能力稳步提高。”王守臣说,建设了一批有较强生产加工能力的种子生产基地,年生产加工能力超过1亿公斤,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40%提高到现在的90%,玉米商品种子供应率达到100%,全部实现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建立了省级种子储备制度,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于文波介绍说,多年来吉林省种子企业也得到加快发展。种子体制改革稳步推进,1995年实现种子管理与经营“两分开”,2007年实现政企“两脱钩”。目前,种子企业发展明显加快,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达到130多个,3000万元以上的12个,进入全国百强的3个,进入全国50强、被评为全国骨干企业的2个,种子企业资产总值达到21亿元,年销售额达到20多亿元。
  “种业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对粮食生产基础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于文波说,吉林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种子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种子质量监控网络。玉米品种由农家自留种到大面积推广耐密高产型品种,单产提高了3倍以上;水稻品种由自留种到超级水稻选育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单产提高了2倍以上。
  专家认为,吉林省多年来种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当前国外品种“合围”态势下,应该加大对吉林省种业发展的相关扶持,越是国外品种布局明显的地区,越是应该立足自主突围。吉林省一些玉米制种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全国所有玉米制种企业加起来都抵不上一个先锋公司,更别说别的外国企业再进入中国参与竞争了。在我国的玉米制种企业中,多数企业的产品都与国外的品种分不开的,如果国外企业强调玉米品种的基因保护的话,几乎所有的玉米制种企业都要受到影响。当前国外制种企业不断提高种子价格,意在打击国内玉米制种企业,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的话,国内玉米制种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加速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发展新格局

  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品种选育与开发推广分别在科研院校与企业两个独立体系内运行,全国88%农作物杂交种由科研院校选育,企业仅占12%。专家认为,我国农作物育种总体技术落后,上下游配合紧密度不足,未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建议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实现技术创新-品种创新-产业化开发整个产业链条有效衔接,加速“育繁推一体化”进程。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建议,首先应创新育种机制。创新育种科研体系,引导科研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建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以科研院校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创新科研成果评价奖励机制,科研成果评价与生产实际挂钩。建立科研成果交易平台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实际转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保障科研经费投入,为拔尖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种业要发展,关键要有优良品种做支撑。”岳德荣建议说,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投入,联合攻关,扭转当前玉米种业发展的不利形势和被动局面;加快超级稻选育步伐,提升产量,改善品质,在杂交粳稻选育上进行探索,巩固吉林省在粳稻育种上的领先优势和市场份额。
  吉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笑然建议,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根据自然条件和作物区域布局,依托大型种子企业,建立种子生产优势基地保护区。通过各类项目扶持,鼓励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长期租赁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一批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良种综合生产能力。
  专家认为,长远来看国内种业开放度日益扩大是发展趋势,而我国民族种业还不具备与外国公司在同一起跑线竞争的实力,先玉335现象的出现给国内混乱无序的民族种业当头棒喝,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外国品种发展势头,从制度层面为外国品种的扩张设置阻力,另一方面尽快反省国内民族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顺体制机制,形成良性、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扶持一批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树立民族种业自己的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专家认为,加快本土种业发展,必须发展壮大现代种业集团,保持对种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建议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骨干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加大对吉农高新、吉东种业等大型骨干种子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引进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人才,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大型工商企业进入种业,支持大型种子企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吉林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 2011-12-29
· 吉林省实施氮氧化物减排责任人约谈制度成效明显 2011-12-29
· 坚持油气并举 吉林油田加速向千万吨级油气田迈进 2011-12-29
· 吉林构建图书馆联盟惠及更多城乡百姓 2011-12-28
· 吉林65家公共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 2011-12-24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