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紧缩、股市低迷、楼市遇冷,在全社会面临投资理财困局之时,银行与银行理财意外成为明星。但回顾银行在这一年中的表现,收费项目过多、误导投资者、产品收益差强人意甚至与预期收益率相去甚远,种种不尽如人意处并不鲜见。年末之时,《经济参考报》为对银行表现进行了一番梳理。
乱收费现象依旧存在
收费项目过多且不合理一直是消费者的心头恨。
在2010年公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已列明的收费服务项目达3000多种。尽管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指出,从今年7月起,将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十一类共34项服务收费。可是,不少人发现,这些被叫停收费的项目中,一些是本来就不收费或很少收费的项目,而一些存在争议的收费项目则并未被涉及。比如,跨行取款费用、异地存款费及跨行ATM机取款收费目前仍被各大银行所收取,这些收费项目曾引起大量纠纷与质疑。
今年年中由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零售银行客户满意度研究显示,零售银行在去年开始推行的多项服务收费导致中国零售银行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显著下降。J.D.Power亚太公司称,2011年零售银行总体满意度从2010年的693分下降至685分(1000分制)。出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在过去一年内开始实施的多项服务收费(包括跨行ATM交易费用和账户维护费用)让客户感到不满意,造成在收费因子方面的满意度下降了55分。
本报联合银率网发布的“2011年度360°银行评测报告”也显示,93.7%的用户对信用卡收费不满意,其中尽管各银行普遍提供了刷够次数免年费的规定,但“银行卡年费”仍然是用户最不满意的收费项目。另外,在使用过网上银行的用户中,80.16%的用户认为目前的网上银行收费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其中认为U盾工本费收取不合理的选择率最高。
外资银行频遭质疑
从专业的理财顾问到被投诉的对象,外资银行在2011年深陷投诉和品牌危机。
外资银行被质疑最多正是其QDII产品,由于2008年末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少外资银行所销售的该类产品“折戟”于下跌不止的全球金融市场,净值迅速缩水。而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在中国投资者心目中高端、专业的品牌形象也由此大打折扣。截至12月23日,外资银行正在运行的219款QDII理财产品中,只有73款产品(占比33.33%)累计收益率为正,而另外有4款产品累计亏损过半。其中花旗银行的“贝莱德全球基金新能源基金美元系列”产品表现最差,其运行以来的累计收益率为-59.11%。
不少投资者反映,外资银行发行的境外代客理财产品(QDII)多为结构性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不保本,且产品的设计和理财协议条款极为复杂,在银行的“拼命”推销下,客户“一不小心”就会落入“陷阱”而承受超高风险带来的亏损可能。
“外资银行变得比国内的快!荷兰银行先被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然后苏格兰皇家银行退出国内业务,转给星展银行,三年内理财产品转了两次手。危机下,外资银行优势都消失了。”有网友如此表示对外资银行的不满。
平安银行陷入“巨亏门”
2007年底发行的三款理财产品,让银行业“新贵”平安银行陷入了“巨亏门”。
这三款产品是“盈丰0708基金优选人民币理财计划”“盈丰0712基金优选人民币理财计划”和“安盈0808基金优选3号人民币理财计划”。
由于这三款产品表现不佳,亏损额度巨大,平安银行曾两次对其进行“展期”处理,但均未收到明显的净值改善效果。因此,2011年9月2日,平安银行发布提示性公告称,以上三款产品于9月19日集中到期。截至2011年9月19日,这三款产品的净值亏损仍分别高达29.87%、33.45%和22.35%。回顾当初平安银行发行这三款产品时,《盈丰0712基金优选产品说明》显示,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6%至25%,上不封顶。而在《盈丰0708基金优选产品说明》中,平安银行特别标明,根据产品的资产配置,以平安证券管理的基金账户近4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测算,本计划持有二年的年化收益率大于10%的概率为90.29%。
“存单”变“保单”不鲜见
根据“2011年度360°银行评测报告”,有24.79%的用户在银行有过被误导的经历。而从误导现象发生的具体表现看,发生最为频繁的是误导用户购买不合适的保险产品。
“我去某银行存钱时,一位工作人员拿着单子向我介绍一种新存法,并称利息比一般储蓄要高。我觉得反正都是存款,没有细想就存了。后来我着急用钱,银行告诉我须满十年才能领取,否则将损失一大笔本金。我这才知道我做的业务不是存款,而是买了一份保险。”有王大爷这样经历的人并不在少数,一系列“存单”变“保单”的蹊跷事接连在2011年出现。
这其中,邮政储蓄银行就因银保问题屡屡被曝光。据媒体报道,11月25日,广东保监局对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广州麓景路支行进行处罚。处罚决定书显示,2010年4月,该支行业务员汤碧莹在向投保人张宝娴销售国寿鸿盈两全保险时未取得《保险代理从业人员基本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