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今年7月以来,A股市场上出现一匹大黑马。各路游资风传多伦股份准备涉足矿产领域的言论。有消息称多伦股份探明和控制的锡、锌、锑、铅、铟、银等矿石量达11.6亿吨,其矿山所在地丹池矿带的资源潜在价值4000多亿元;另一种传闻是其拥有稀土资源。受此消息振奋,公司股价从6月23日最低的5.76元,至8月8日的14.60元,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其股价涨幅高达155.09%。随后,公司在8月8日发布澄清公告称近三个月没有重组计划,还表示没有筹划、商谈、协议涉矿事项。受此消息刺激,8月9日收盘时,多伦股份即跌至13.14元,随后游资陆续撤走,截至2011年12月15日收盘,公司股价已回落到9.58元。
据《金融时报》报道,13年前的1998年10月27日,重庆啤酒股价还在13元一线。这一天,公司董事会宣布,收购重庆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2%股权,随后开始了漫长的生物制药概念炒作之路。2002年上半年,重庆啤酒股价大涨,累计最大涨幅接近八成。因为,公司发布公告称,其控股的佳辰生物与第三军医大学联合开发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已送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进行检定。翻阅重庆啤酒公告,几乎对于上述乙型肝炎疫苗研制的每一步细节,均会被及时披露。2004年11月I期临床结束,2006年4月公告临床II期预实验启动,2009年1月重庆啤酒公告将启动II期B阶段临床实验,这个一直较为朦胧的乙肝疫苗概念一直处于媒体与券商的关注之下。据《华夏时报》报道,2009年一季报时,大成基金旗下7只基金同时杀入重庆啤酒,合共持有3888万股,占流通股本的13.32%。从此重庆啤酒更是走入了长达近3年的“大牛行情”:从2009年1月5日开盘的每股13.36元,至2011年12月7日,公司股价攀高至81.06元/股,创下上市14年来的历史新高,更是一举将重庆啤酒的市值推高至392.30亿元。
可是,12月7日晚间,重庆啤酒发布公告披露的乙肝疫苗Ⅱ期临床研究揭盲结果显示出,疫苗应该是无效的,尽管数据并没有完全公布,但从目前公布的这些数据已经能够看出,结果和此前预期差距非常大,不会有更乐观的预期。尽管从各方的报道看,业内对最终结果尚存争议,但此结论依然被市场解读为重庆啤酒的乙肝疫苗研究失败。乙肝疫苗神话的破灭,直接导致失望的投资者选择了抛售,截至2011年12月15日收盘,重庆啤酒连续6天跌停,收43.07元/股,大成基金6天来浮亏近20亿,重庆啤酒的百亿市值迅速蒸发。
上市公司涉足新产业领域、或投入新项目本是天经地义,但也不排除有的公司只是利用这些信息用于炒作股票。据《证券时报》报道,乙肝疫苗炒作事件极具典型意义。“重啤式炒作”具备了同类题材炒作的特点,同时又将题材炒作的某些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其炒作集中了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挤牙膏、利益纠葛复杂等诸多特点,值得市场各个参与主体深入反思。
题材的文字表述就是所谓概念。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在股市的横盘整理阶段,由于人心思涨,一些机构大户为了牟利的需要,或为了解套的需要,就必须拉高股价以便出货,所以为了吸引散户跟风,机构大户就必须制造出一系列的概念,从而让他人相信这些股票上涨的必然性。一些受雇佣的股评人士也就大肆宣传概念的功用,通过概念来引导市场。而当概念泛滥之时,也就是散户高位套牢之日。
据报道,自1993年后,一些机构大户为了牟利的需要就制造了众多的概念,从前两年的锂电池、禽流感到近年的抗旱概念、地震概念,这种题材炒作都有简单的逻辑:比如,天气干旱了,那么那些生产抗旱设备的公司就可能受益。但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一个概念是经久不息、百炒不厌的。归根结底,绝大多数所谓的题材或概念都是一些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没有多少关系的东西,即使与上市公司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度,一般也是夸大其辞,无限上纲。
对重庆啤酒来说,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会让公司的自身价值呈几何倍数增长。数以亿计的乙肝患者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该概念画饼之大,可能是以往任何一只股票都望尘莫及的。和其他概念炒作一样,重庆啤酒炒作收益高。成功则意味着股价暴涨,失败则股价暴跌。由于饼大,题材炒作风险大的特点也在重庆啤酒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类似的概念炒作在其他领域也层出不穷。例如,《证券时报》报道称,中润投资、莱茵置业、中弘股份等公司都近期呈现出一条明显的涉矿概念炒作轨迹:表达涉矿意愿或在公司章程中增加矿业经营范围;而后成立矿业公司,成为矿业业务运作平台;继而买矿,尽管仅仅可能只是买到一个探矿权。东吴证券策略分析师周恺锴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涉矿题材多数是炒作。因为矿业项目具有典型的投资大、实施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等特点。一般上市公司涉足矿业投资都是买入采矿权,后续矿产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从买入采矿权到经营并为公司贡献业绩,不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且资金投入也是持续不断的。“不少公司本身自有资金就紧张,哪里还能维持大投入?”
在重庆啤酒的案例中,疫苗的专业性极强,上市公司的公告虽说中规中矩地进行了信息披露,但相关表述晦涩难懂,普通投资者很难透彻理解。利好消息就像挤牙膏,投资者就像闻到香味的饥肠辘辘的人,被一只无形之手牵引着走向发出香味的方向,仿佛距离美食越来越近,但其实巨大的风险却已悄然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