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与国际接轨不等于让渡所有权利
2011-12-09   作者:记者 金辉/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对于入世十年我国的整体表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入世的十年,是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中国不管是贸易排名还是GDP排名都有了快速提升。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在这十年间,我们当初非常担心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事实上并没有真的出现,我们坚强地挺过去了。在入世之前,很多人担心大面积、大幅度削减进口贸易壁垒会对国内产业造成重大冲击,特别是像汽车等行业,尤其心惊胆战。目前从结果来看,比当初预期要好得多。
  梅新育认为,入世对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规则的建设。在入世谈判进程中,我们已经对经济法规进行了清理,严厉整顿了市场秩序。入世之后,我们又对国内相关法规等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全面的清理。二是入世的增量效应和示范效应。入世之后,外贸连续多年呈现两位数增长,对外经济部门与国际惯例接轨,增速远超同期GDP增幅。通过增量效应,国内市场化部分占比越来越大;通过部门示范效应,传统部门也发生了市场化改革。
  谈及未来中国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时,梅新育表示,当初我们加入WTO就是为了给企业赢得一个在国际市场上可预期的环境,给政府提供有理有据施加保护的权利,赢得一个我们对未来的国际经贸规则能够通过谈判施加影响,甚至主导制定的权利。但是,从入世初期到入世热潮再到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对这一点认识始终不太清楚,有点把权利拱手让人的味道。入世之后,有的外商直接要求以世贸组织规则为依据审判,有的法官居然同意了。我觉得这完全是思想糊涂,把自己的权利拱手让人。而且,这种糊涂思想还会不断有新的表现形式。我们说要与国际接轨,并不是要完全遵守其他国家或者组织的法律,把所有的权利让渡出去,我们要保护自身权利。思想上一定要明白,我们付出巨大代价得到的权利不允许受到轻视。
  在梅新育看来,下个十年,中国一定要坚持向上发展的势头不被其他因素打断。“主要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继续保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赶超发达国家的势头不放松,同时,还要兼顾防止我们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不被其他发展中国家赶超和取代。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的新兴产业还没有完全发展壮大起来,而优势产业又丧失了。那么,就会进退失据,就业将会受到很大威胁。而且,作为一个拥有全世界1/5人口的大国,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可能如同瑞士一样可以集中于所谓的高端产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不管我们如何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需要保留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梅新育说,“第二,中国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有108个低收入国家和地区,40年过去了,只有4个国家和地区修成正果,跻身世界银行定义的发达国家行列。剩下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在发展中国家行列徘徊,甚至大幅度沦落,有的是因为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又或战争,由此丧失了发展的大好机会。基于此,中国要保证国内大局稳定,这是中国经济继续上升的根本保证。”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我们要赢得优势,今后只能越来越少的依靠所谓的成本优势,要越来越多的依靠非价格竞争力。“我们要依靠基础设施的完备、人力资源、产业配套体系的全面、公共服务的高效率优势等等,这些是我们无法取代的优势,也能更好地实现我们发展开放经济的初衷,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梅新育说,“随着开放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海外利益或者说涉外利益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在越来越广泛的范畴内保护中国国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对国民和企业给予太多的保护,不是给予本国国民保护程度越高越好,过多的保护常常会激发国民和企业的道德风险。”
  梅新育强调,中国开放经济已经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开放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在日益暴露出来。有些潜在风险在原来的条件下可能不会露头,但随着社会条件的变迁,可能会日益显现,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入世十年 中国旅游与世界全面接轨 2011-12-08
· 从“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 2011-12-06
· 中医药启程“标准化”加快与国际接轨 2011-12-02
· 生物药增长节节高国内“生仿药”审批盼与国际接轨 2011-12-02
· 喜看贫困标准与国际接轨 2011-11-30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