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典卡尔马省中国商贸城,到斯德哥尔摩工业园中兴通讯和华为研发销售中心,再到国家电网公司瑞典新能源合作项目。瑞典投资贸易促进署中国代表处成立前五年,我们就从中国引进了100个投资合作项目。”瑞典投资贸易促进署副署长陈永岚说道。 从首席谈判代表再到副署长,华人陈永岚推动瑞典成为英国之后,欧洲第二个在中国设立招商引资代表处的国家。“2002年,中国各地政府都在为招商引资绞尽脑汁,我们反过来到中国来招商引资。”陈永岚回忆道,“那一年,中国政府首次在‘引进来’战略之外,提出‘走出去’战略。” 最初他们接触的是华为和中兴,因为波罗的海地区拥有全球闻名的移动通讯和3G通讯设备制造业,比如瑞典的爱立信、芬兰的诺基亚,华为和中兴在瑞典设立研发中心,可以获得区域内全球领先的资源和信息优势。 陈永岚说,2008年以前,中国走向瑞典,既有科技企业搞产品开发等,也有民营企业搞高端市场的产品销售,既有大企业在新能源、矿产等方面的战略性投资,也有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在瑞典设立办事处,“数量不少,但规模不大”。 在陈永岚看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格局有了很大变化,中国企业家们从此前尝试性地自建机构,到发起大胆的股权投资和并购,“华锐、金风等中国风电龙头企业也在与我们接触,有到瑞典发起股权投资的意愿”。 陈永岚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吉利汽车2010年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这个消息见诸中欧报章时,业界、工会一开始都不看好,但经过这几年,在国际化团队组建、高度市场化的本土运营经验、砍价等谈判技巧等方面,中国企业确实长大了。 谈到中国投资对瑞典的影响,陈永岚说,我们的工作已经远远跳脱出国际贸易、单项投资、招商引资,而是一种双向互利的跨国资本流动,瑞典有技术和产业优势,中国有资金和市场优势,甚至可以惠及第三方市场。“华为在瑞典的研发中心有500个工程师,70%都是瑞典本地人。”陈永岚举例说。 “2010年,瑞典政府提出5000亿克朗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覆盖路桥、铁路、物流中心、航站楼等领域,欢迎中国企业今后参与我们的全球招标。”陈永岚最后发出邀请。 2010年当年中国对外投资达68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25倍,跃居全球第五位。中国企业走走看看、学学思思的求索之路,迄未止息。(陈永岚 瑞典投资贸易促进署副署长、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