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从城市延伸至郊外,一栋栋标准厂房梯次排列,一片片新的项目建设工地机器轰鸣。在贵州高原,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像耀眼的珍珠镶嵌在大山间,正在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连日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贵阳、安顺、黔西南和六盘水等地采访看到,在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转型、加速发展、推动跨越”和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引导下,各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立足打造新的开放平台,科学规划,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产业园区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凸显,开始成为推动贵州走出“经济洼地”的强劲动力。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贵州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5%,创近20年来新高,其中工业贡献率达49.5%,而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产业园区不仅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还新增就业人员30多万人。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贵州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昔日“飞鸟不通”之地如今“天堑变通途”,特别是连接周边省区的高速公路直通全省大中城市,并正在加快向县级城市延伸,这为贵州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借力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依托便捷的交通兴建的一个个产业园区,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载体。
产业园区建设在全省起步较早的贵阳市,目前“十大园区”的基本要素逐步配套,产业承接能力日益增强。今年1至10月,全市新引进产业项目1531个,投资总额超过1640亿元。初步预测,今年新开工的150个项目达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1000亿元以上,相当于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而且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中,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项目达86个,并成功开发广泛应用于电子、激光等产业的LED蓝宝石衬底材料等高科技产品,以及20吨级混合动力环保节能型液压挖掘机、高速工程车等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装备产品。
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护“青山绿水”,是贵州一些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一大亮点。《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有“江南煤都”之称的六盘水市看到,产业园区除发展煤电化一体化、冶金等主导产业,注重引入循环生产中的“三废”利用产业,正在建设的一个新型建材生产项目,产品以当地电厂、钢铁厂生产的废渣为原料,每年可消耗各类废渣130万吨,节约排渣占地640亩,减少标煤消耗约15万吨,对工业“三废”实现“吃干榨尽”,被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建一个园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贵州一些产业园区在加快发展中,把引进高科技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结合起来,既促进产业升级,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安顺市共规划建设17个产业园区,已有281户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2.4万个。在西秀创业园区,贵州鑫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苡仁米6万吨,开发出食品、酒类、化妆品等多个产品,项目带动农户增收4亿元以上。今年安顺市各产业园区又新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15个,助农增收作用更大。 产业园区的崛起,正在推动贵州的发展在转型中大步前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今年1至10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8.3%。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建成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以上,便其成为兴黔富民的重要“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