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青岛市城阳区百姓乐园。资料照片 |
蓝色经济扬帆起航,海上硅谷蓄势待发,青岛的发展有目共睹,青岛的未来触手可及;但是,城市发达了,经济腾飞了,青岛人幸福了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青岛市城阳区。这是一个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区,但其中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差不多各占50%,利益主体多元化背后所带来的社会管理压力不言自明。
然而,漫步于城阳的大街小巷,记者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这个年轻的城区处处洋溢着的幸福感——干净的街道,整洁的楼院,跳舞的老人,踢球的青年……川流不息的人群,操着不同的口音,脸上却挂着同样的笑容。
“很多地方一听说社会管理,就联想到‘管理’二字,增强巡逻、安装摄像头……但我们认为,社会管理首先是服务,是关注民生,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青岛市城阳区委书记孙立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只有以为百姓提供服务的出发点去做事,才能把社会管理这篇文章做得有声有色。
民生无小事 医疗走在前
2011年10月9日上午,家住青岛市城阳区小寨子社区的脑中风患者张式山获得了3.7万多元慈善救助,加上新农合报销的3.3万元,重大疾病救助4万元,他今年花的11万元医疗费自家几乎没掏一分钱。
张式山,今年45岁。2003年,正当壮年的张式山突患脑溢血,之后左半边身子瘫痪。“一开始自己还能行动,还能勉强照顾自己。但今年春节那天,他的病情加重为脑中风,现在是人事不知,一点知觉也没有。”张式山的妻子赵淑珍告诉记者,为了照顾丈夫,她目前失业在家。他们20岁的大女儿还在上大学,如今也利用业余时间打工,其14岁儿子还在上中学,一家人如今的生计只能靠张式山的姐姐、妹妹、弟弟的资助。
今年年初至今,张式山的医疗费用就花了11万余元。“这笔钱就像大山一样压在我们一家人身上,可如今政府替我们全解决了。”赵淑珍说,今年丈夫新农合报销3.3万元,获得重大疾病救助4万元,加上这次慈善救助3.7万余元,算来算去,自家儿几乎没掏一分钱医疗费。
“对于低保户来说,得了大病很难看得起,干脆就不治了;就算那些小康之家,也可能因为一场大病导致贫穷。”孙立杰说,今年年初,青岛市城阳区出台惠民措施,居民在患有7大类12种重大疾病时,所交的医疗费用经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或补偿后,剩下由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还可以获得救助,救助的比例最高可达90%。与各区市的重大疾病救助对象只限定于低收入群体不同,城阳区的新政策将中等收入居民也纳入其中,这也是青岛首次对中等收入居民进行重大疾病救助。城阳区民政局副局长杜刊功介绍说,“加上中等收入居民后,城阳区约八成居民可享受大病救助。”
根据这个办法规定,重大疾病救助病种暂定为肾脏移植、肝脏移植手术及术后抗排异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移植放化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手术治疗;恶性肿瘤;脑中风;急性心肌梗塞和尿毒症透析治疗这7大类12种疾病。
不仅如此,城阳区低保家庭居民在享受医疗保险、重大疾病救助之外,还有一次救助的机会,就是慈善基金救助。
记者从城阳区民政局了解到,从今年9月底开始,城阳区对首批56位居民进行了救助,其中45人为中等以下、低保以上收入家庭的患者,还有11人为低保家庭的患者。按照之前的规定,这56人一共可获得救助资金191.9万元。如今政策又有了新的变化,对这11位低保家庭的患者,城阳区慈善总会又出资16.8万元进行救助。经过一次报销、两次救助之后,范围内医疗费用最高可实现全额解决,像前文中的张式山就是一例。
孙立杰告诉记者,10月下旬,城阳区又启动了第二批救助工作,救助中低收入家庭的患者550余人,支出资金约800万元。
“今年我们区政府打算拿出1000万元,把中低收入家庭的大病救助给管起来,明年我们政府还要管得更多。民生无小事,医疗要走在前面,老百姓看得起病了,生活安稳而充满希望,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才好做。”孙立杰说。
管理,从倾听开始
今年7月份,百度贴吧上出现了一篇题目为“城阳火车站太有损城阳人民的形象了”的贴子,说“城阳火车站又脏又破,特别是路面、厕所与周边环境,看过之后根本想象不出这是城阳的地盘,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管一管”。
城阳区网络办公室发现这个贴子后,随即整理成“舆情专报”,放在了区委书记的办公桌上。第二天,区委书记批示通过分管副区长批转至城阳街道。街道立即安排专人进行调查,并于8月4日以“批示件办理专报”就办理情况进行了反馈,表示:该区域已列入街道重点整治区域,经现场调查决定,“8月1日开始对周边4条破损道路进行修补。对火车站南兴阳等排水沟进行清淤。对火车站周边卫生、游商浮贩、乱摆乱放进行清理,整治任务于8月12日前完毕,确保周边居民出行方便、周边环境卫生整治。”
舆情专报,是城阳区网络办公室的任务之一,国内外各大网站以及青岛新闻网、城阳政务网等,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凡事关城阳的问题或建议,办公室都会收集整理,每天形成专报,直接上报给区委书记。书记只要没有外出,都会当天对这些问题一一批示,第一时间转给相关部门处理。处理过程,区委督查部门还将全程督查,处理完毕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回复。据悉,今年以来这条“书记网络专线”已整理上报问题110多起,全部按期办结。
“所谓管理社会,在我们看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知道群众想什么、要什么,即管理应该从倾听开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孙立杰告诉记者,现在传播媒介多,互联网基本普及,居民坐在家里或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需表达出来,应该说,这正是及时了解群众的诉求和呼声的好时机。“书记网络专线”,只是一个渠道,而且书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所以,除此之外,城阳区还充分利用民生在线、行风在线、行风连万家、城阳政务网、青岛新闻网城阳论坛的“我与区长话城阳”板块、每周五区长接听公开电话等渠道,尽量实现政府与百姓的全方位沟通的渠道。
据了解,为更好地下沉到社区倾听民声,城阳区230个社区,还都成立了“社情民意室”。在社情民意室里,居民有啥意见建议,对政策法规哪里不明白,邻里之间有了矛盾纠纷,都可以向工作人员当面提出或寻求帮助。据初步统计,社情民意室运行两年来,共接待群众上万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200余件,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生活,从源头上化解了矛盾。在青岛市监察局组织进行的青岛“行风在线”市民反映问题满意率调查中,城阳区以99.1的高分名列全市第一。
便民服务,15分钟就到
早晨6点,住在青岛市城阳区桃园居小区的邵峰便在桃林运动场锻炼开了,他边擦汗休息边与前来采访的记者聊了起来。他说:以前这周边没有运动场,早晨锻炼很不方便,现在好了,不用10分钟,就能来到这里跑步锻炼,周末还可以约朋友在这里踢球,而且还是免费的,真是方便。
他说的这个运动场,位于城阳区后桃林社区,是该区城阳街道投资1600余万元建设的,建有300米塑胶跑道,配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及健身器材,免费向市民开放。据该区教体局纪老师介绍,该区已建成和在建带有300米或400米标准田径场的市民健身公园20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和街道市民健身公园建成率达100%,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3.16平方米,基本形成了“活动中心村村有、健身路径处处见、休闲广场合理分布”的群众体育设施建设格局。
孙立杰表示,建设市民健身公园,打造15分钟健身圈,是城阳区加快建设“便民型城区”,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城阳区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为突破口,以社区中心建设为载体,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全面创新,着眼全域布局、服务共享、文化共享、运动共享,统筹推进社区中心建设,勾画便民型城区大格局。
“我们坚持管理无盲区、服务无真空,以服务半径2公里为标准,把230个社区和88个居住小区划分为34个片区,加快构建区、街道、基层片区三级社区中心网络,确保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辐射到每个社区、每位居民,形成覆盖全区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孙立杰说。
“感觉这里就跟新加坡似的,所有室外运动场都免费,室内运动场价格也十分便宜,并没有完全市场化,而是坚持了公益性。”一位经常出国的青岛人对记者说。
记者实地采访发现,每个社区中心都坚持室外“一区一场”、室内“一站二室四中心”的最低建设标准,即室外有商业服务区、运动场,室内有卫生服务站、警务室、计生室和党员服务、公共服务、文化活动、日托4个中心;确保实现“三个集一体”,即集满足老年、青少年、妇女、残疾人等不同群体需求于一体,集室内室外活动场所于一体,集商业、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目前,投资1.7亿元的区级社区中心——百姓乐园、投资1400余万元的市民运动公园等已正式投入使用,8个街道级、7个片区级社区中心室外部分投入使用,年前全部建成。到2012年,新建小区全部配套社区中心,片区社区中心覆盖率达80%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全体居民、服务主体多元、功能完善的基层服务体系。
在刚投入使用的流亭街道社区中心,红埠社区居民王峰告诉记者:“以前办个事,光找部门、跑部门就得好几天,现在,我只需走10多分钟就能从家到社区中心,在大厅里就能把事办好,部门不用挨个跑了,效率高了,还能免费在楼上看看书、文化展览,真是省心、实惠。”据了解,该中心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座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会议、文化展览、排练表演、健身、会展为一体服务场所,成为了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服务窗口。该中心主要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办公、图书室阅览、书画、残疾人康复等便民服务与设施,除地下健身房外,免费向居民开放。
走进城阳区政府驻地附近的百姓乐园,记者看到,会议、文化展览、排练表演、健身、少年宫培训……各种项目在这里都能找到,这座中心既是妇联、少年宫、也是老年大学、健身房,可谓各路文化的集萃地。据介绍,城阳区正在实施“文化超市”惠民工程,积极开展市民节、民间艺术节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不同群体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区8个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性的街道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累计投资1.5亿元对150个社区文化中心进行了改造提升,使全区社区文化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其中一类社区文化中心占75%,让该区居民在“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中享有更多、更好、更精彩的免费文化服务。
[相关链接]
青岛市城阳区经济结构简介
青岛市城阳区位于胶州湾北岸,腹地广阔、交通便利,毗邻国家级青岛高新区,拥有国家级青岛出口加工区、全市唯一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和流亭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发展高端产业优势得天独厚。
截至目前,全区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优化为1.6:60.9:37.5,工业企业达到5700多家,外资工业企业20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3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5家。1—9月份,规模产值1176亿元、增长15.3%,外贸出口49.5亿美元,增长17.3%。城阳区被评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基地、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城阳区围绕青岛国际航空城“一港九区两带”的城市发展新框架,按照产业、城市、土地、生态和人口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规划建设了高速列车、生物医药、特种车、电子信息等7个工业特色产业园区,构筑起功能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七大园区共集聚企业1077家,2011年规模产值可达600余亿元。
与此同时,城阳区引入了总投资374亿元的25个现代服务业集中开工,总投资140亿元的27个现代服务业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94.5亿元的17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年内将全部竣工投产,形成了“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区累计建成服务业大项目43个,总投资677亿元。在建大项目49个,总投资709亿元。签约待建大项目34个,总投资300亿元。
着眼未来,城阳区把制造业摆在重点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二五”末,将培育形成1个800亿级产业集群、1个300亿级产业集群、3个200亿级产业集群、2个100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与此同时,城阳区还将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加快打造华东地区企业总部中心、国家级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东北亚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省文化创意旅游新目的地。“十二五”末,将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3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