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行业团队积极应对,要不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技术支持,中国淀粉加工行业在欧洲企业的倾销压制下可挺不到现在啊!”
在谈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同欧洲相关企业的贸易纠葛时,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周庆锋语重心长地说。
自2005年开始,中国淀粉行业已经与欧洲同行打了三场“战役”,而且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公平市场竞争的原则下,都取得了胜利。回忆起这些跨度好几年的“洋官司”,周庆锋以亲历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娓娓道来。
生死关头 绝地反击
中国淀粉加工业可以说是以欧洲为师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从当时的波兰以易货贸易的形式进口了几条淀粉加工生产线,开始了淀粉生产的工业化道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习,自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薯类淀粉生产质量和产量逐年提高,其中与欧盟质量相当的产品,2005年已占到国内全行业总产量的60%以上。这种高起点、快速发展的态势,引起了拥有百年生产史的欧洲同行密切关注。
周庆锋回忆说,欧洲最早的倾销情况出现在2005年8月,马铃薯淀粉年度生产期刚开始,欧洲马铃薯淀粉企业就几乎步调一致地大量低价进入我国市场。当年10月,欧洲出口我国的马铃薯淀粉突然大幅度降价,到岸价从550美元/吨猛降到了360美元/吨,最低时每吨折合人民币仅2800元左右,而数量猛增到7万多吨,比上年增加了3倍。
周庆锋说,当时中国企业的马铃薯淀粉价格大约在6500元/吨左右,欧洲企业的人工、厂房、原材料成本都要比中国高,根据估算,他们出口到中国的价格是其正常价格的1/3左右,这明显是不正常的,是典型的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
“欧洲企业之所以能这么低价倾销,主要是因为他们从种植马铃薯到出口淀粉的各个环节,都获得了政府的高额补贴,这样使得他们可以肆意压价,无所顾忌。”周庆锋说。
这种低于成本的极不正当价格,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秩序,一时间各地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停滞,库存大量积压,价格大幅下跌,生产经营出现严重亏损,广大马铃薯种植农户利益也受到极大损害,整个产业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周庆峰当时思忖再三,身为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作为全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龙头企业代表,他毅然挑起了对欧盟马铃薯淀粉反倾销调查的大旗。2005年10月,国内马铃薯淀粉行业17家主要生产企业一起开会商议对策,最终痛下决心,共同抵制欧洲企业的倾销行为,并正式向中国商务部提出调查申请。
2007年2月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终裁认定原产于欧洲的进口马铃薯淀粉存在倾销问题,并由此对中国的相关产业造成损害,决定自2007年2月6日起,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欧盟的马铃薯淀粉时,应依据最终裁定所确定的倾销幅度(17%~35%不等)缴纳相应的反倾销税。
至此,这场被称为“中国对欧盟涉农产品反倾销第一案”,由国内17家马铃薯淀粉企业联手发起、牵动国内6000万薯农和几百家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的国际贸易反倾销案,历时1年多最终获得终裁胜利。
这次胜利对中国淀粉产业来说意义重大。在反倾销诉讼期间,根据国际贸易组织相关规则,对诉讼发起方有一定的保护程序。从2006年开始,中国淀粉产业开始逐步恢复元气,到2008年产业开工率已由不足1/3提升到全面开工。
据理抗争 连续作战
这样的好光景才刚持续了两年时间,欧洲马铃薯淀粉企业在2008年对中国市场又发动了新一轮的“低价潮水进攻”。当年欧洲出口我国的马铃薯淀粉为420美元/吨,按照当时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是不到3000元/吨。
欧洲企业这一轮进攻更是来势汹汹,当年中国薯农和企业就损失惨重。由于价格被压得太低,造成了那年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卖难困境。许多薯农放弃了收获,大量的马铃薯烂在了地里。国内淀粉加工企业更是刚恢复元气,就一棒子被打到了低谷。
为了遏制欧洲企业的这种恶意市场倾销行为,这一次中国淀粉行业发起了对他们的“双反”诉讼,也就是反倾销期中复审和反补贴诉讼,于2009年底向商务部提出了调查申请。
经过一年多的大量调查取证,2011年4月和8月,中国商务部分别作出裁定,认定欧洲部分企业的倾销和高额补贴行为成立,并依据最终确定的倾销和补贴幅度征收相关的税额。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种国际官司是非常艰难的。欧洲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已有百年历史,是全球淀粉业集中生产、经销的大本营,年生产、交易量均占全球75%以上,并且企业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和诉讼业务。而我国产业基础薄弱,基本上很少有国际诉讼经历。
“但是反倾销诉讼非打不可。这不仅关系中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成长,而且还关乎分布在‘三北’和西南地区几千万薯农的生计。”周庆锋说。
虽然经过三场“战役”的暂时胜利,但是中国和欧洲企业双方的较量还在继续。据周庆锋介绍,由于欧洲企业连续不断的倾销行为,现在中国马铃薯淀粉产业正在进行有“日落复审”之称的裁定申请。所谓“日落复审”,就是在征收产品反倾销税5年期满进行的行政复审,又称期满复审。“日落复审”将决定反倾销是继续生效、延伸和提高税率,还是终止。
周庆锋说,积极参与反倾销“日落复审”,是一个转折关键。复审结果对于中国马铃薯淀粉加工行业未来是否能稳健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直接影响。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李志平介绍,马铃薯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石油化工、造纸、纺织、饲料、铸造、建材等领域。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马铃薯淀粉需求大国,对于高品质的淀粉产品,每年有40万吨-50万吨的市场需求量,而国内产量一直只有30万吨左右,市场潜力有明显上升空间。
在中国农产品对外出口中,马铃薯淀粉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在亚太、非洲和拉美地区都有一定市场,目前出口规模在10万吨左右。
“中国马铃薯种植有着传统和地域资源优势,如果能和国外的同行保持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中国的马铃薯淀粉产业一定会有个光明的发展前景。”周庆锋坚定地说。
国际诉讼 反思中成长
这几场国际洋官司打下来,给周庆锋感触颇深。他感叹地说:“过去行业国际诉讼经验缺乏,这几次真刀真枪的干起来,主要还是行业组织协调上存在不少困难。”
周庆锋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的相关规定,提出反倾销的企业必须达到全行业生产总量的60%以上。作为反倾销诉讼的“带头大哥”,他到处奔走劝说,陈述利害关系,邀请全国各地的企业加入诉讼队伍。
“一些企业被欧洲的低价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本来想打这个官司。但一听说是国际官司,而且要承担律师费用,一下子就退缩了。行业力量分散,搭便车的心理普遍存在,这是造成中国企业在国际反倾销案例中总是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主要原因。”周庆锋意味深长地说。
在律师诉讼费用上,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摩擦诉讼的相关政策支持,这几次“洋官司”的律师费全都由发起企业来承担。周庆锋说,他们和委托的律师事务所达成了协议,先打官司后交钱。在官司打赢以后,相关企业效益转好以后,再还清诉讼费用。目前,律师费也都差不多还清了,但还有六七十万的拖欠费用需要结算。
这三场诉讼“战役”过程中,获得了行业内的大量支持,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个别国内的淀粉应用下游企业为了自身的部门利益,违背事实原则,帮着外国企业说话,曾给周庆锋一度造成了不少困扰。
“个别企业就是因为欧洲把淀粉价格压下来后,原材料成本低了,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对他们产品生产有利。但这种目光真是太短浅了,一旦市场都被外国企业占领了,没有了竞争,多少价格还不都是他们说了算吗?”周庆锋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企业来说,双刃剑的感受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是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第一大户,每年有上百起,而我们主诉的反倾销调查近20年来仅有30多起,胜诉的还不多。周庆锋说,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没有被欧洲和美国所承认,虽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大家庭了,但欧美并没有给中国平等的市场地位。
他说:“中国由于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相对便宜,所以生产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竞争力。欧美国家一旦竞争不过中国商品,就会以倾销为由提起诉讼。但由于欧美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官司中,中国企业提供的成本核算依据就不被承认,只能按照替代国家产品核算成本。这样一来,中国企业就算浑身是嘴也说不过他们。这样明显不公平的做法,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周庆锋特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强调,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在配合商务部取证调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协会是他们胜诉的关键。单一企业的证据没有说服力,这几次诉讼成功主要是靠着组织起来的力量。
“中国企业要学会利用游戏规则,据理力争,敢于应对外面的挑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产业稳步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博得一席之地。”周庆锋最后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