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养老按揭产品今日的境遇和前途之坎坷都不难想象,剔除产品设计的因素,“倒按揭”业务在中国依然缺少落地生根的土壤——既缺少西方家庭关系中的独立精神,也受到国内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上的限制。
障碍一: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推行以房养老,首先应完善国家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指出,“以房养老”通常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有力补充,在福利完善日本、欧洲等国,“以房养老”应对远没有社保相对较差的美国多。 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在《中国证券报》撰文写道,美国社会保险体系俗称“三脚凳”,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雇主资助的私营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其中最重要的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建立了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制覆盖所有有收入的被雇佣者。可见,所谓的“以房养老”虽然受到热捧,但是只是“第二腿”中名目繁多的各种商业保险计划中的一种。如今我国一些地区忙着大谈以房养老的危险在于,让本该担当主力的基础性公共社保体系混杂在了居民、企业的社保体系中,既导致社保体系公私界限不明,又导致社保体系覆盖度不够。甚至不乏有个别地方想借助个体的“以房养老”缓解政府社保投入不足的困境。 何志成表示,要为老人营造一个舒适的养老之家,先要把房屋的几面墙搭好根基打扎实,而不是现在就急着考虑怎么装修得更漂亮。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以房养老只是养老体制的“补充答案”,而非“标准答案”。即使“补充答案”答得再完美,如果标准答案缺胳膊少腿,能给高分吗?
障碍二:房地产市场稳定性差
推行以房养老,还需要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 据《新闻晚报》报道,汉宇地产市场研究部经理付伟指出,运作“以房养老”模式需要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至少不是需要政府经常予以调控的市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未成熟,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建立,政策性的干预频繁,并非完全地市场化。房价波动幅度较大,这使得银行和个人间的风险都难以有效控制。其次,目前完善的房产评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何在变化的市场中,准确衡量房屋的真实价值,这将影响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目前国内这一块的人才和机构也相对缺乏。 “我们的房价波动太大,估值和预测都相当困难。”
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企划部负责人陆建明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美国的“倒按揭”普及与其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有关,期房价估算变动不大,“倒按揭”的折旧预测较容易。但在中国特别是上海、北京等城市,房价如果继续猛涨,势必引发很多纠纷,甚至会出现大面积违约局面。 其次,房产变现的难度也使得“倒按揭”危机四伏。欧美的租赁、中介和出售市场非常成熟,房产的变现相当容易,而我国的房产流通市场还很不健全,“有价无市”之忧甚虞。保险公司手中的房产,如无法随时变现,就会积累成巨大风险。“总不可能专门雇人去卖房吧。”
障碍三:70年产权期限前途未卜
70年住宅土地使用权在到期之后如何续权尚未明确,恰恰多数老人的住房距离这一期限最为接近。 在以房养老较为普遍的美国,且不说房屋不存在“产权限定”问题,不仅房屋的所有权是永恒的,土地的所有权也归房屋所有人。因此,金融机构通常不会要求老人有多套房产,贷款年限也可以一直到老人过世。 我国目前住宅的土地使用权最长只有70年。一个人往往要付出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还清房贷,等到退休后再向保险公司申请“倒按揭”。按照现行政策,等到保险公司拥有房屋的产权后,土地使用权的年限也所剩无几。虽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已经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自动”并不意味着“无偿”。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 “如果未来没有明确的政策落实,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会受影响。”陆建明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大量拆迁,如无政策保障,也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中信银行通过产品设计规避了70年产权期限的问题,然而由此作出的种种限制和安排也导致了对产品实用性质疑——譬如有多套房产的老人通常生活较为富足,是否有这种贷款需求,真正有需求的孤寡老人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贷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