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变“后花园”
|
一个煤矿采空区的生态修复样本
|
|
2011-11-21 作者:记者 燕雁 晏国政/太原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字号
大
中
小】 |
深秋时节,漫步在山西省太原市的万柏林生态园,红叶遍地,草木葱茏,一株株油松、新疆杨迎风而立,不时有三五成群的人们嬉笑走过。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正逐渐淡忘,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一片荒草丛生、垃圾遍地的煤矿采空区。 万柏林生态园位于太原西山山麓,占地1.4万余亩,其中,采空区面积达到60%。多年来,由于私挖滥采等原因,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80%以上的植被枯死,十多条山间小溪断流,附近多个村庄的近20眼水井完全枯竭。 75岁的退休工程师车连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用镜头记录了这里曾经的场景——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上,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建筑垃圾漫山遍野,扬尘污水肆意溢流,树枝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车连生形容说,这仿佛是“太原的龙须沟”。 此外,大大小小的储煤场也泛滥成灾,大风起处煤尘飞扬,构成一条“壮观”的“黑色走廊”。 “抬头难见日,低头见煤灰。”55岁的武凤山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长期遭受煤尘污染之苦。他回忆说,地上的黑煤灰足足有二、三十公分厚,时不时刮起一阵“黑旋风”,汽车进山,要打开雨刷才能看清路。当地老百姓不无自嘲地说:“在家吃白面,出门吃煤面”。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处在城市的上风向,且距离城区较近,这片地区已经成为严重侵袭太原城区环境、影响大气质量的污染源。 自2008年起,太原市万柏林区开始对此环境乱象和污染顽疾进行利用性综合整治,投资1.7亿元,启动了集植树造林、道路建设、泉水保护、景观设置、休闲旅游、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园建设。“生态恢复、环境整治对于伤痕累累的万柏林区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选择。”万柏林区区委书记张齐山说。 盖土造地、修筑道路、引水上山、封山禁牧、整治污染……多项举措齐头并进。其中,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清除20多个煤场、填埋垃圾10余万立方米,建梯田筑鱼鳞坑,平整洼地,栽植景观树、经济林。 由于采空区上矸石遍布,严重缺水,树木成活率低,为了解决“植树造‘零’”难题,当地林业部门采取“灌木为主、乔木点缀、多树种配置、块状混交”的造林模式,从挖坑、进苗、栽植、管护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保证了树木的成活率。 经过三年努力,一座综合性生态山地公园已经初具规模。据万柏林区林业局局长高亮则介绍,目前,已经建成了10余个景观林,有油松、白皮松、桃树、丁香等100多个树种的29万株苗木落地园中。生态园采用太阳能照明并在局部应用风力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5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吨。 重披绿衣的山山水水也引得喜鹊、布谷鸟、黑鹳和一些叫不上名的鸟儿回归。如今,山间石下,又重新看到了潺潺溪流的身影。在一处名为“香水沟”的地方,每天都有人在此取水。人们晨练之后带上水壶灌引山泉,成为生态园里的一道风景。 启春阁是位于生态园制高点的一处观景台,由此放眼四望,整座生态园尽收眼底,平整的道路在山地间蜿蜒起伏,沿线不时可以看到忙碌的造林队伍。连绵不断的沟壑之间,一处处景观星罗棋布。曾经千疮百孔的煤矿采空区,层层碧波荡漾。 77岁的徐锦文老人是浙江杭州人,来太原已经多年,经常和邻居们一起到生态园爬山。他说:“这里漫山遍野都栽上了树,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有点像南方的环境,是我们晨练的好地方。” 红沟村村民曹改变的家离生态园不到一公里,正在读四年级的女儿一到周末,就喜欢到山上玩耍,吹奏葫芦丝。“环境好了,空气好了,我们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曹改变说。 据了解,万柏林生态园是太原市西山生态恢复工程的一个缩影,狼坡生态景区、四达沟生态景区等十余个生态恢复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张齐山说,生态投入可能是一项“看不见的工程”,短期内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投入。城市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就要保住这青山绿水,保住太原的这个“后花园”。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