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毕节试验区探索引导当地“矿老板”投资开发农业,充分发挥“矿老板”资金充足、社会联系面广等优势,建设规模化生态农业基地。这些由“矿老板”创办的农业基地或企业,在引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 在纳雍县农业部门和鬃岭镇政府的动员和支持下,当了10多年“煤老板”的谭正义在当地办起了高山有机茶基地。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他承包了1万多亩荒山。目前2千多亩土地上已种上了茶树。 拥有一座年产9万吨煤矿的谭正义说,挖煤虽然来钱快,但煤炭不可再生,挖完就没了。而“茶苗种植4年后开始稳定产茶,每亩茶园仅茶青的年产值就有5000元左右,1万亩就是5000万元,等于再造一个‘绿色煤矿’”。 在毕节试验区,像谭正义这样从开办矿业发家,跨行投资开发生态农业的企业家正逐渐增多,已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毕节地区农委主任王丽说,毕节地区金沙、纳雍、织金等县已有近20家矿产企业投资开发茶叶、养殖等生态农业项目,“这些企业家大多是本地人,属于农业内行,他们有丰富的资金支持,能建设规模化农业基地,实现规模效益”。 从小放牛长大的马瑛是贵州恒东工贸公司负责人,该公司在毕节赫章、遵义等地拥有多个铁矿和铝土矿,年销售额上亿元。2009年,恒东公司投入700万元,在金沙县源村乡养殖肉牛。目前,基地试养的两批肉牛已经出栏。 马瑛说,公司计划,未来5年通过“基地加农户”方式,将肉牛存栏量扩大至1万头,同时建立加工厂统一屠宰、深加工。基地目前还在试养,处于亏损状态,但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效益也将逐步显示出来”。 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由于毕节试验区人口多,耕地少,农业技术落后,规模较小,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动力不足。 “毕节试验区内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但采矿只能使矿主等小部分群体富裕起来,群众获益较少。”秦如培认为,引导包括矿主在内的企业家投资兴办农业,充分利用其资金丰富、供销途径广、抗风险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发挥试验区内矿产资源优势,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由于矿产开采行业的安全风险、资源不可再生等因素,也促使部分“矿老板”乐于将资金投入享有众多优惠政策和发展前景广泛的生态农业领域。2003年,织金县城关镇的李正贤将经营多年的煤矿转让,开始承包荒山和草场,并成立了经营生猪屠宰、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的雅贤农业公司。 “开煤矿时,常常起早贪黑、四处奔波,时刻为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而担惊受怕,头发都掉了不少。”李正贤说,公司运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营现代农牧业,经济效益可观,还能惠及周边农民,“这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是开煤矿体会不到的。” 在金沙县龙坝乡种植了2000多亩茶园的“煤老板”陈勇说,死守着煤矿,终有资源枯竭的一天,而各级政府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十分优惠,加上欧洲等地对高端绿茶需求量很大,“茶叶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转型空间,让自己尝试‘多一条腿走路’”。 “矿老板”投资建好农业基地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难题得以解决,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性大为提高,增收效果比较明显。2010年,雅贤公司在织金县桂果镇建起辣椒基地,带动当地两个村的大量农户一起种植韩国朝天椒。桂果镇马场村村民焦华种了10多亩朝天椒,为他带来了5万多元的收入,“每亩朝天椒可收2000多斤,每斤可卖到2元钱,比种玉米收入高多了”。 马场村支书李龙武说,雅贤公司除按照成本价为村民提供种苗、肥料、农药等,还和农民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以此推广朝天椒种植,为即将落成的辣椒加工厂提供原料。村民种植积极性高涨,今年种植面积将扩大到400多亩,“仅此一项就能使村民人均增收5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