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形势渐入微妙时刻,稍有不慎,宏观政策就有可能再度被利益集团袭扰而转向,并最终又一次丧失由危机倒逼带来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变革的大好良机。
目前的通胀形势暂时缓和,并不具备扎实的经济基础。况且,CPI数据仍然在5%以上,仍然是经济学上定义的“严重通胀”水平。若年内就立即放松货币政策,稍稍趋稳的通胀回落态势,会在明年初就告结。应该说,未来一段时间,都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时期。绝不可因为政策效果刚一显现,就立马将紧缩政策改弦更张。
而细细分析近三个月CPI的持续走低,其重要原因不过在于食品价格的回落。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一个月前的13.4%下降至11.9%。其实,这一升幅依然不低。
而近一段时间,猪肉、白菜等价格的急速回落,固然是因为供给大幅增加带来的。但是此轮供给增加原因却十分“老套”,不过是由于之前价格高位,导致农民大面积种植。
应该说,这会让食品价格暂时不会飙涨。但是,如今的“一毛”白菜遍地,肉价回落,势必又会打击农民的积极性,到明年,这些现在价格急跌的食品,供求关系可能会和现在颠倒过来,迎来新一波的食品价格通胀的高潮。
此外,当前,中国居民的最大消费支出是社保体系未能有效保障的领域,比如教育、医疗、住房、交通消费等。然而,这些消费却未能反映在中国的CPI编制当中。近些年,这些领域的消费价格呈现急速上涨的态势,但却未被CPI反映。以服务价格为例,由于服务行业最大的成本就是房屋租金,在土地价格疯狂飙升和房屋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服务行业的价格早就已经暴涨。但这些并未能全面反映在CPI领域。
不仅仅如此,新增通胀因素会不断涌现。生产要素价格越来越呈现按捺不住上涨的态势。以煤炭价格为例,随着凌厉寒冬的来临,今年的全国缺电形势十分严重,煤炭价格延续上涨态势,而且涨幅不断增大。
同时,由于人口红利临近关闭窗口,工资上升趋势难以逆转,涨工资成为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相比而言,调控食品价格,通过限价和约谈等方式,能够短期压制住CPI急速上扬,而工资上升带来的通胀,治理难度更大。
实际上,资产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城镇生活成本、商务成本的提升,必然倒逼着工资的上涨,因为按照机会成本的概念,这意味着务农机会成本在上升,于是牵引着农产品价格出现必然的上涨。这就是“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生活成本上升—倒逼工资—引发通胀”的连锁反应逻辑,更是中国必须警惕的CPI传导机制。
还有,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格局无法逆转。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泡沫虽然未大幅膨胀,但是随着经济局势的低迷,欧美日等经济体实施再次量化宽松政策的迹象十分明显。国际油价、有色金属和农产品期货价格随时会掀起大涨的行情。届时,输入性通胀仍是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