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1月1日,由于美国经济数据欠佳以及希腊突然决定就是否接受欧盟新一轮救助方案进行全民公投的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重挫逾2%,其中道指跌幅接近300点。记者
申宏 摄 |
秋尽冬来,美欧主权债务危机仍阴霾重重,美国经济前景堪忧。由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主办,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承办的“2011年美国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河北大学召开。来自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40余家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研讨。
此次会议主要研讨了后危机时期的美国经济走势、中美经贸关系、美国财政货币政策走向、美国产业新动态等。专家们认为,美国经济将步入漫长的多事之秋,但他们正致力于支持新兴产业创新,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复苏。其在1200亿美元的科研计划中,仅新能源、生物医学、航天、海洋等领域的基础性科研投入就占49%,这一点应引起我国政府及有关领域的高度重视,勿失新兴产业发展时机,增强国际竞争力。
美国经济将步入漫长的多事之秋
重重矛盾继续拖累美国经济
在谈到美国经济前景时,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陈继勇教授认为,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GDP达到低谷,之后,呈现逐步攀升态势,至今年第二季度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为149968亿美元。
来自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则认为,无论是二元结构,还是债务问题都仍在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经济,这两者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美国经济也将因此仍在低迷中长期徘徊。“2008年以来,已经有近1400万人失业;近10%的美国家庭丧失抵押品赎回权;28%的按揭房屋所有人为负资产;中等收入家庭实际收入已下跌10%。”而收入下降,增长低迷和失业率高企更多是由于全球化的现实,不是国内需求不足,因此,奥巴马政府的刺激政策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债务危机凸显衰退风险上升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目前正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挣扎,以国债与GDP之比为指标衡量:美国已突破100%;欧洲整体上已达到80%,其中“欧猪五国”均接近或超过100%;日本更是高达220%,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比例在未来年份还将继续提高。
来自社科院的专家指出,事实上,主权债务危机由来已久。各大国的债务与GDP之比的最高纪录是英国1815年创造的,为275%,1945年为250%;法国1932年为150%,1945年为110%;美国1945年为115%;希腊和意大利1999年为100%。
为什么美国本次债务问题会引起国际社会如此高度关注?北师大教授赵春明认为原因有四:一是美欧债务危机相继爆发;二是国会对提高债务上限议而不决;三是美国长期主权债务评级首次遭遇下调;四是中国是美国最大债权国。
对于美国的主权债务问题,与会的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的观点如下:人类在创造国债的同时也能够摸索应对债务危机的手段;主权债务危机如同无法治愈且不时发作的慢性病,将在长时期内伴随人类社会;今天的发达国家都属于国债游戏最早的且仍旧在玩的一批大玩家;目前发达世界经历的债务危机并不比之前经历过的危机更危险,因而它对当下和未来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可能比多数人认为的要小;和以往的历次债务危机类似,本次危机也有一些解救的出路,至于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则取决于政治上的可行性;这轮债务危机对某些经济体也孕育着机会,能否充分利用,事关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债务危机将破坏信用,损害市场,加剧经济波动,综合其他因素可以大致判定,未来一年内,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的风险上升,并进入一个长达3年左右的低速增长期,全球经济亦受此拖累。
企稳因素亦不容忽视
关于美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有与会专家提出,虽然美国经济已经陷入某种困境,但我们要防止因此被一些表象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企稳的因素不容忽视。
——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逐步企稳。2010-2011年美国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总体回升,情况有所好转:2011年第一、二季度的个人消费分别增长2.1%和0.4%,第二季度个人消费虽急剧下降,但主要来自汽车销售季节性下降,这属临时因素,进入三季度,汽车销售还有强劲增长;2011年第一、第二季度的私人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2%、8.7%,固定资产投资也明显加快,其中设备与软件投资增长率均保持在年率8%左右。
——公司利润出现恢复性增长。美国非金融公司的利润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6503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第二季度的72394亿美元,增幅达8.9%。
——出口有所增长。2010年四个季度美国出口对GDP贡献的百分点分别为0.86、1.19、1.21和0.98;2011年第一季度出口的贡献则达到1.01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商品出口额7219.31亿美元(未经季节调整),同比增长17.9%,绝对额增加约1100亿美元。
——就业有所增加。美国失业率从金融危机前的4.6%急剧攀升至2010年的9.6%,尽管政府多管齐下,创造就业机会,但截至今年8月,美国失业率仍居9.1%高位。目前看,美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不容乐观,但今年7月起,第一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增加的就业人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1.4%、0.87%。
——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仍领先于世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企业,或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大小。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宝森认为,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仍处领先地位。以1973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100,从1973年到1996年,日本仅相当于它的55%,德国为73%,法国为66%,英国为52%,荷兰为77%,瑞典为66%。1996年仍以美国为100,至今,日本仅相当于它的74%,德国为82%,法国为84%,英国为67%,荷兰为97%,瑞典为90%。说明此间,美国同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虽有所缩小,但仍然领先。另据美国2010年统计摘要显示:1995年-2000年间,美国的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为2.1%,2000年-2008年也是2.1%。在此期间欧盟27国的数据是2.1%和1.5%。这说明美国的竞争优势依然存在。
陈宝森说,近年来,虽然中印韩三国的科技投入增长很快,然而,他们的专利、科技出版物和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远远低于美国。另外,其他国家的科技队伍增加人数并没有超过美国,欧盟15国科研人员的增长同美国相当,日本则显著低于美国。此外,有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美国受聘;还有,欧盟15国和日本在创新专利的增长上慢于美国。在经合组织工业化国家获得技术发明专利中,美国占38%,在被引用的出版物中美国占49%,在引用最多的出版物中,美国占63%。
美国财政货币政策损人不利己
2008年以来,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美联储通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2007年8月的5.25%,下降到2008年12月的0-0.25%的历史低位。2011年8月美联储宣布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低位至2013年中期。
2008-2009年,为稳定经济,抑制危机深化,美国政府先后颁布《2008年经济促进法案》、《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和《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等法案,通过救助问题资产、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稳定经济;通过税收返还和税收减免,促进居民消费;通过税收优惠、联邦合同、补助和贷款等,激励企业投资。2010年以来实施以金融改革和促进就业为中心的财政政策,美国政府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旨在全面提高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金融交易透明度;终止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补助企业,限制大金融机构规模扩大和参与高风险业务,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和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等。而《小企业就业法案》、《员工雇用法案》、《国家出口指导》、《税收减除、失业保险重新授权和创造就业法案》等一系列法规的实施,则将增加就业作为主要目标。
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路研认为,美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美国经济调整的自我选择,它损人不利己,并已经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大了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冲击;促使国际热钱流入,加大中国治理通胀难度;威胁中国外汇储备安全;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美国的财产税:国民认可度低
来自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的裴桂芬教授介绍,美国现行财产税主要由地方政府征管,征税对象是居民的各种财产,主要是不动产,包括居民住宅、商业不动产、工业不动产等。其税基按财产的评估价值;税率原则是量入为出。次贷危机后美国的抗税风潮再起,南卡罗来纳州已经通过立法,提高3%的州销售税,完全取消房产税。美国财产税地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国民认可度低,54%以上美国选民认为这是最坏和不公平的税种,原因包括:双重纳税:房屋是税后收入积累的财富,形成双重纳税问题;税负与当期收入不匹配,如果出现失业或疾病等引起现金流的断裂,房屋将被没收或被拍卖。
裴教授提醒,美国财产税地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必要征收房产税;中国征收房产税的意义主要在于抑制房屋投机买卖行为,日本有过成功的先例;房产税制度的出台必须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如税收优惠或保护措施等。
美国寻找新的产业支点
美国政府致力于加大投入以支持新兴产业创新从而带动经济复苏。根据《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信息、医疗、新能源、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同时,政府极为重视新兴产业的创新,在1200亿美元的科研(含基建)计划中,仅新能源、生物医学、航天、海洋等领域的基础性科研投入就占49%。
新能源产业: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来自武汉大学经管理学院的胡艺老师介绍,美国政府发展新能源经济的总体思路是,说服公众相信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借力新能源产业实现本轮经济复苏;制定标准奠定新能源发展基础;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迈向新能源时代。
但是,胡艺博士认为,受到金融危机、财政赤字、国内政治博弈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和产业发展存在政治方面、市场方面、技术方面等多重不确定性。胡艺提醒,中美互为经贸伙伴,两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必将更为激烈,以上不确定性也将对中国及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必须早做准备。
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特征明显
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美经济学会秘书长、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张彬教授指出,在图书出版以及文化娱乐服务出口方面,美国表现出极强的国际竞争力,2007年出口额为144.23亿美元,是法国的7.4倍,中国的45.6倍。“与制造业等其它传统行业相比,美国的文化产业具有抗危机性,其在历次经济危机中均表现出逆势而上的发展特征,2009年美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比2008年下降了15.4%,但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与娱乐服务出口额却比2008年提高了2.6%。”
张教授认为,自由市场与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财政与税收优惠,加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沃尔特·迪斯尼、维亚康姆和新闻集团等,构成美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美国企业:仍是世界500强重要主体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肖光恩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但美国仍然是世界500强中拥有跨国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跨国企业仍然是世界500强的重要主体。
“一国拥有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及其跨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通常也是一国国际竞争力度量的重要指标。在1996到2010年之间,美国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量经历了由少增多再到由多到少的变化。1996年,美国跨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占153家,为500强企业总数的30.6%,此后,不断增加,2002年,达198家,为500强总数的39.6%。但自2003年起,这一数量逐年下降,2010年,为141家,占500强总数的28.2%。”肖光恩博士补充说:“尽管自1997年起500强企业年均生产效率出现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但其中的美国企业年均生产效率却在波动中上升。因此,密切观察美国跨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是否有逐步恢复的可能性是十分有意义的”。
中美经贸关系不断出现新摩擦
与会专家介绍,以当前汇率计算,发达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约为60%,新兴经济体约为40%。但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目前两者比重几乎相当。在可见的未来几年,新兴经济体仍将以每年至少5至6倍的增长速度快于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增长模式也因此将难以为继:即使发达国家的市场规模能够保持现状,也无法容纳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数量,因为它比以前大得太多了。中国也正面临同样的新难题,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就是这一结构的产物。
汇率案出台: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
美国参议院2011年10月11日通过《2011年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文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此法案出台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上:首先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居高不下。中国占美国全球商品贸易逆差,2000年不足1/5,2005年超过1/4,2007、2008年均上升到约1/3,2009年虽然对华逆差减少,但对全球逆差减少得更多,结果比重反而上升到接近1/2,2010年仅略有下降;2011年上半年虽然进一步下降,但仍接近40%。再是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上升。美议员认为原因是中国央行长期持续购进美元,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所致,因此构成“汇率操纵”。
政治上:视线转移。大选时段,拿中国做替罪羊,转移国内对经济现状不满的视线。
外交战略上:美国“重返亚太”的整个战略是遏制中国。认为压人民币升值可以有力地压制中国经济强势。
为修改国际规则做进一步准备。美国打算在国内就汇率问题立法后,在IMF活动,形成后者的规则。然后以此为据,在WTO力推修改双反规则。从美国力推TPP,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态势看,这样做符合美国利益。
强力推进TPP:旨在争夺泛太平洋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权
二战之后,美国构筑起以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GATT/WTO)体系下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政策为基础的世界经济战略框架。1989年成立的APEC以东盟发展中国家为主,违背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因而美国在2006年提出了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构想,旨在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Trans- 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则是美国实现FTAAP构想的核心框架。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原会长周茂荣教授认为,美国积极推动TPP旨在遏制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它抛开APEC,通过TPP谈判,在WTO之外解决边界线内的贸易问题,争夺和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同时获取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
限排减排博弈:中国应倡导建立协商机制
美国既是排放大国,又是技术大国,涉及美国减排导致的经济体博弈对中国影响重大,而在多方涉及,多种利益的博弈下,一方减排未必导致整体减排,有时甚至导致整体增排。来自社科院的王孜弘研究员认为,技术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经济体产量的边际排放倾向不同。在需求不变条件下,产量的边际排放倾向较低的经济体若通过限制与减产进行减排,其结果将是产地的转移,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增排。
考虑到美国总体技术水平较高,在需求不变条件下,中方在中美减排博弈过程中,应更多地促使美国提供技术转让而不是通过减产进行减排,同时要求美方避免采取那些境内减排,但却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增排的不负责任的减排行为。如果中国通过限制或减少产量的方式减排而全球总需求不变,供给缺口将被那些排放密度或边际排放倾向高于中国的经济体填补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其结果同样是全球总排放量的增加。因此,中方在减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他经济体的互动与博弈,即使中方不宜提倡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监督与通报制度,但是,促使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信息披露与协商机制,目前已相当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