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多地获批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区域发展规划,海洋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 包括辽宁的、河北的曹妃甸、天津的滨海新区、福建海西经济区等多个经济区域发展规划的获批,标志着新的海洋经济战略时代逐渐开启,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郑贵斌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获批,更表明国家层面对陆域经济及海洋经济的认识从之前割裂的关系逐步转变为统筹协调发展。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反映,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在对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的认识上,很多地方不到位,尤其对岸线资源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后期跟踪调研难以跟进。 据专家介绍,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围填海。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次大规模围填海,主要为建农田稻田,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填海规模远不及今天的水平;第二次大规模围填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把盐田、湿地改造成海产品养殖区,随着病害的出现,填海热度逐渐减弱;当前进行的第三轮的大规模围填海不同于前两轮主要由政府鼓励,这一轮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高,主要目的是临海工业园区和房地产开发。 一项调查显示,受耕地红线不能破及利益推动,围填1亩海估算成本虽从1万元提高到目前的30万元,但出售的价格却是10倍,最高的可达1000倍,对地方政府有了土地财政,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可获得暴利。 专家认为,在围填海方面,国家宏观上政策法规不到位,没能够跟上形势的变化,现在海域使用费用很低,一亩大概几百块,公有水面围填海后转给企业,国家的财产进入个人的势力范围,然后再转让甚至可以一夜暴富,结果我国沿海很多地方的曲折的岸线都变成了直线,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这无异于对岸线资源“竭泽而渔”。 在海洋科研方面,虽然各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暴露出海洋软科学研究薄弱,科研力量分散等问题。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山东蓝色经济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五多五少”上:一是从事科学调查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才多,从事高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少,工程技术人员更少,比例大致为75:20:5;二是国家级机构人才多,省市属机构人才少;三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人才多,生产一线人才少;四是传统产业人才多,新兴产业人才少;五是青岛市蓝色经济人才多,沿海其他6市蓝色经济人才少。 蓝色经济区科研“高地”青岛市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青岛面临着基础研究比例过大,应用型研究比例过小;各研究机构相对分散、独立,没有形成集团作战的优势,难以围绕海洋产业进行重点攻关。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刘洪滨指出,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站在国家经济发展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把握,但当前海洋科研人才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研究海洋生物的人多,大约占到了科技人员总数的80%,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数量太少,宏观海洋经济战略研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一些从事人文类研究的科研人员与研究具体技术或生物的人员相比没有发言权。 同时,青岛聚集了1万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但其中绝大多数是从事国家公益性的海洋调查研究,他们的任务是战略性的基础研究,是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虽然现在正逐渐往产业转轨,真正投身海洋产业的比例非常少,这就造成了科技和经济结合不紧密这一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