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三峡库区长出的璀璨“明珠”
2011-10-26   作者:记者 杨维成 刘健 张桂林/重庆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勤劳地三峡移民们在当地木梳民营企业“谭木匠”的生产线上紧张工作。
  三峡库区重镇重庆市万州区推进城乡移民“零就业家庭”工程,在2006年6月成功实现当地城乡移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或转移就业的目标。近万名三峡移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记者 刘潺/摄

    编者按

  今年10月,三峡水库将再次成功迎来175米水位。斥资逾千亿元的三峡后续规划即将启动。已经胜利完成百万大移民的三峡库区,能否抓住新的历史机遇,突破产业空虚的困境,摆脱连片贫困的命运,构建起和谐稳定新库区。人们拭目以待。万州,移民任务量最大的库区城市,同时也是三峡最大的中心城市,近几年来负重奋起,成功冲出低谷,攀向经济社会发展新高地。

  这是一幅凤凰涅槃的城市嬗变图景:
  曾几何时,万州,这座三峡库区最大移民城市,1/3的城区在搬迁中淹没,城市功能“高位截瘫”,经济社会在低谷徘徊。如今,孙中山当年在《治国方略》中提出的修建三峡大坝的理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已成现实;毛泽东气势磅礴的“高峡出平湖”宏伟蓝图已经实现,万州正成为镶嵌在高峡平湖中的明珠。
  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产业升级改造:
  搬迁中,万州九成工矿企业关停并转,工业经济几乎“归零”。如今工业增加值突占GDP的比重升至近一半,一举拥有了40多家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这是一条艰辛的社会生态重构之路:
  移民,迫使人们重建家园,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今,民生显著改善,失业率大幅下降,逐渐走出“阵痛”,安居乐业,和谐发展。

  推动移民重镇快步迈向重庆第二大城市

  历史,是一种伟大的孕育,总是在穿越种种艰辛之后,才能展现她耀眼的美丽。
  漫步万州滨江路,眺望大江辽阔,体味沧桑巨变。“平湖”两岸,绿树掩映,公园广场星罗棋布,高楼低阁错落有致;大街小巷,人气旺盛,百业繁华;工业园区机器轰鸣,生产火热。一座山水壮美、工商发达的“高峡平湖明珠”跃然眼底。
  数据为发展作证:“十一五”期间万州经济年均增长21.8%,增速连续两年居重庆市首位,人均GDP历史性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此时,正值三峡水库迎来175米水位。世界文明,均逐水而居,因水而兴。水,如此紧密地联系着这座城市的命运。
  “上束巴蜀,下锁荆楚”,大江至此,“万川毕汇”,万州历史上素有“万商云集”“川东门户”的美誉。
  8年前,随着三峡工程推进,江水上涨,峡江两岸那些有千百年历史的城镇、村庄,开始永沉江底。26.3万人万州人“舍小家,顾大家”,依依不舍离开故土,其移民数量占全库区的1/5。曾几何时,和众多库区城市一样,万州陷入了“发展阵痛期”。175米淹没线将城市拦腰截断,最繁华的商业区被拆迁,大批企业关停,城市形象灰暗、功能严重残缺,经济总量仅百亿元。
  今昔对比,方显辉煌。是什么造就了万州这一惊人的“蝶变”?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说,这主要得益于重庆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关键性定位——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
  时间回溯。201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率队到万州调研并召开专题会指出,无论从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振兴“两翼”的角度,还是从三峡库区安稳致富的角度,都有必要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高峡平湖明珠”。
  重庆市委、市政府随后出台《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5年,万州基本建成城区面积8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0万人以上的三峡库区特大中心城市。到2020年,力争城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达到150万人左右,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集结号”一旦吹响,万州人就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区长史大平如数家珍:一年多来,投资50亿元建设一桥五路,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同时“八高八铁一空一港”的综合交通枢纽已现雏形;投资近20亿元,建设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体育场等公共工程,加快完善商务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新增城市绿地面积90万平方米。目前,“高峡平湖明珠”的城市形象已具雏形。
  人们感慨:“万州城变美了、变亮了、变绿了!”城市功能的大幅完善,城市环境的优化,使万州迅速成为聚集各类要素资源的“聚宝盆”,吸引了投资商纷至沓来。今年前三季度,仅万州经开区就新签约项目协议总投资逾300亿元。
  “大城”战略,还使万州作为三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服务、带动功能强势崛起,库区及周边的人和货纷纷向万州“靠拢”。统计显示,2010年,万州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中吸纳周边地区人员就业占34%;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周边地区占84%;中心医院诊疗人次周边占70%;新购商品房中,有近三成业主来自云阳、开县、奉节,乃至湖北利川、恩施等地;港口码头的过境货物占75%。
  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否避免大肆举债、土地财政,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情怀。在加快建设的同时,万州没有像一些地区搞“竭泽而渔”,减少地方性债务,坚持有序、可持续地开发土地。3300亩的滨江环湖黄金地段,放弃商业地产开发,全部用于公园、绿地和公益设施。
  “我们就是要给万州未来预留充分的空间,使城市发展后劲足、可持续。”吴政隆说。

  瞄准机遇招大商培育企业闯市场

  发展,是一次告别“等靠要”的超越,在培育成熟的市场意识和科学理念之时,生命力便蓬勃拔节。
  昔日的万州,工业凋敝,产业空虚。如今再访万州,一排排标准厂房引人注目,生产车间紧张繁忙。
  这是一组放在东部也并不逊色的经济成绩单:2010年,万州实现工业增加值235.1亿元,占GDP的47%,是2005年的5.86倍。全区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48户,3家公司上市。
  “这样的数据,在移民迁建初期几乎无法想象。”万州区经信委主任贺斌清楚记得,2002年前后,全区近九成工矿企业在搬迁中关停并转,用工数百人的企业寥寥可数,工业占GDP比重最低时仅有23%,一派“只见交通线,不见生产线”的衰败景象。
  万州工业强势崛起的背后,是万州人产业发展理念的嬗变。前几年,万州也曾先后迎来或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但不少项目体量小、技术含量低,形不成产业链,无法产生“聚变”效应。痛定思痛,万州人在国家对口支援库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主动出击。
  “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工业经济,只有紧紧抓住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结合自身资源、劳动力、交通运输等优势,按照培育产业链的思路,在全国乃至全球招大商、招好商,才能做大做强工业。”吴政隆充满激情地说,这是万州人的理念,也是万州人的实践!
  2008年7月,由江苏大全集团投资,年产4000吨多晶硅的产业项目在万州工业园投产;2010年4月,由山西兰花集团投资,一期年产500吨单晶硅及切片的太阳能电力项目,也在这里投产。短短两三年时间,一个以多晶硅为原料,以单晶硅棒、硅锭硅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后续产品的光伏产业链条,已经在万州逐渐形成。
  一个个科技含量高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何以能在万州“无中生有”,形成产业集群?2006年,万州招商团到江苏考察期间,偶然了解到大全集团有意进军光伏产业。而万州硅矿石资源丰富,氯碱工业基础较好,还有充足的电力。考虑到光伏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万州随即向大全抛出多晶硅项目。双方一拍即合。而大全多晶硅项目落户后,很快吸引了有意发展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的兰花项目。
  产业的集聚效应还在继续发酵。万州工业园区负责人介绍说,多晶硅项目成功后,上、下游企业纷纷跟进,跟万州接洽的还有广州吉必盛、保定天威英利、内蒙古日盛大那等多家公司,这些企业的直接投资将超过百亿元。
  近几年来,按照主动承接、聚集产业链的思路,万州还先后引进了山东如意集团,建成世界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0万锭紧密纺生产基地。聚集了合智思创、新加坡密胜科技、政通电讯等IT企业。引进雷士照明、长安跨越等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光伏产业、盐气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药品等五大产业集群。
  难能可贵的是,在产业跨越式发展中,万州企业的市场意识也发生巨变,一改过去坐等国家安置、扶持的落后思想,逐渐培育出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开始大胆闯市场。
  “工业经济时代大鱼吃小鱼,信息经济时代快鱼吃慢鱼”,这是重庆歌华生物化学公司内的一条醒目标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信息时代市场瞬息万变,生物化学产品领域行情变大很快,通常投资项目一年就应收回成本,否则价格一旦下滑,产品就要被市场所淘汰,“这句时刻提醒企业,项目建设要快,产品研发、更新也要快。”
  “谭木匠”,一家从一个卖木梳的小摊起步的美术工艺企业,凭借不断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如今已经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阿联酋以及国内开设专卖店1100多家,成功登陆香港H股市场。
  一个区域真正的崛起,不在于工业厂房的多少,而在于有着成熟市场意识的企业家和遵循市场规律的政府。这是一颗巨变的“种子”!

  民生建设弥合“破碎社会”构建和谐之城

  进步,是一扇厚重的民生之门,推开,就有阳光和温暖。
  夜幕降临,漫步万州大桥溪音乐广场,一片轻歌曼舞,一团祥和场景。人们或三五成群“切磋”棋艺,或翩翩起舞敲打腰鼓,或聚拢观看民间表演。
  曾是丝绸印染厂下岗工人的唐玉,最近加入宏扬民间艺术团,她和团友们都会要来广场为市民免费表演。每次表演十六七个节目,有独舞、独唱、集体舞。唐玉发自肺腹地说:“过去生活水平低,城市环境差,一心为生活奔波。现在每月有养老金,家门口有广场、公园,出来跳一跳,既给他人带来快乐,自己也能图个身心健康。”
  同样是在万州,五六年前,记者随机走访广场、社区时的遭遇却大不一样,常常被市民围得水泄不通,各种抱怨、诉说接踵而至。当时正处于移民搬迁期,一方面库区不少移民家庭亲人离散;另一方面大批企业关破,不少人下岗失业,怨气难消,集体上访量居高不下。
  移民搬迁,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家园变化,而是经济社会从打乱到重构的艰辛历程。弥合一个破碎的社会结构,无疑需要地方政府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它的“总开关”就是民生建设。
  民生百事,就业为大。而就业之门,在于产业。随着精心培育的企业、产业链逐渐壮大,曾经困扰万州的“就业无门”被彻底打破。2010年全区新增3.2万个就业岗位,但新增就业只有3万人,尚有2000个岗位缺人。今年,仅万州经开区就将新增岗位1.2万人,因本地招工困难,不少公司只能到周边区县招人。万州区就业局副局长严荣平介绍,今年8月,万州区调查失业率为6.8%,而在2002年时,这个数字是20.6%,“现在是只要想工作,只要不挑不拣就一定有岗位等着。”
  “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要改善民生,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吴政隆说。
  “十一五”期间,万州区财政一般预算财力近八成用于民生,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今年上半年万州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7:1,今年就有20万农民转户进城。来自农村的谢艳鹰转户后,在万州区百安坝移民新城买了新房,而其农村住房及宅基地、承包地自愿退出后,还将获得政府给予优厚的补偿。
  万州还通过创富带共富,大力培育微型企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了“受理申办微型企业数、发展微型企业数、解决就业人数、落实财政资金”四个重庆全市第一。
  民生所系,发展所系。万州正在描绘了一幅更加清晰的“民生共富路线图”:到2012年投入200多亿元,着力办好农户万元增收、发展为微企、建设公租房等10件民生大事,“十二五”投入800亿元,率先在全市摘掉贫困“帽子”。
  峡江迢迢,如同山水画,记录着点点滴滴的变迁;大城蝶变,宛如山水谣,蕴含动人心魄的旋律。万州——这颗“高峡平湖”明珠的发展之路印证着:艰苦拼搏的三峡精神和科学发展的现代理念交相辉映,一定会发出璀璨的光芒!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万州商业银行获批重组更名为重庆三峡银行 2008-02-13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