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讲,一方水土,一方人。从性格来讲,南方人与北方人截然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外在的风土人情,甚至相貌特征,而且体现在性格与人文的深度差异。单从酒桌来看,就再明显不过了。南方人善于即景小酌,以谈话品菜为主,还分上午茶、下午茶,恰如西子湖畔慢歌慢调之婉约;而北方人更好大块吃肉、大口吃酒,酒桌上多了一些豪放之气,正犹如辛弃疾词句的铿锵壮烈。 德州,地处黄河之滨,京杭运河穿城而过,独特的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造就了德州人丰富多彩的文化性格。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德州“两河文化”融汇之地的特征十分明显,西北界河为京杭运河、东南界河为下游黄河。德州人绝不等于同其他山东人,它既不单像胶东人那样豪迈,也不独饭店鲁中人那样厚道,却能兼具齐鲁之韵与燕赵之风。 至今,在平原县还盛传着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两次到平原采访,都住在县东郊的桃园宾馆,旁边的人工湖也凸显了桃园文化的情厚情结。而当地人身材魁梧、国字大脸、剑眉明眸,酷似传说中关公的相貌特征,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德州扼南北交通之要,既是山东的北大门,又是京津南大门,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 德州之名源于德水,而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由于黄河历史泛滥不断,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河名为德水,以为水德之瑞。汉置安德县,意在“以其德水安澜耳”。隋开皇三年,改安德为德州。 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德州就有人类居住,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4000多年前,禹疏九河,其中有五条河流在德州境内。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德州大地上流传深远,也塑造了德州人顽强朴实的性格特征。 而南北流淌的古运河,则带给了德州人浓重的商业文明与现代传承。随着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德州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水陆码头与商业重镇。唐、宋、明、清时期,既为交通、军事要冲,又是著名商埠。 据老船工们讲,明清两代,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蓬、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有名的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就是在这运河上被船工们世代传承,唱响起来的。 “两河文化”的烙印深深留在了德州人的文化性格当中,德州地域文化呈现出兼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的特征。德州人历来厚重淳扑又慷慨仗义,温和诚实而不排外,有着齐鲁文化的质朴厚重和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放。 自古德州商人,买卖争分文。“漫天要价,摸地还钱”,是至今流传在德州城乡的一句耐人寻味的口头语。当时,有句顺口溜这样描绘德州人:“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外商到州城,一精也不精”。这也道出了德州与其他山东人不同的商业品性。 运河的开通,使这里留下了无数重量级历史人物的足迹。仅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就屡次南巡,几度驻足德州。明清时期,德州为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和重要的对外商埠之一,出现了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的景象。 在历史上,德州名人辈出,从夏朝有穷部落长后羿,到春秋时齐国政治家晏婴,战国时赵国军事家廉颇,汉代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文学家东方朔,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等,都出生或活动在德州。特别是董仲舒倡导确立的儒家独尊局面,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推尊儒学、崇奉孔圣的传统,而齐鲁文化也由地域文化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在德州,黄河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大禹文化、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境内现有禹王亭、全国最大的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董子读书台、苏禄王墓等众多历史古迹。2004年“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研讨会”在禹城召开,与会的72名专家学者,达成了禹城是大禹治水“导河入海”功成名就之地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