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过钙”的中成药为何香港不买账?
2011-10-14   作者:武洁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近日,“白云山牌”中成药感冒清胶囊被香港卫生署检测出含有西药“扑热息痛”而被召回。白云山公司有可能违反《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等香港法例,从而面临严厉的惩罚。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警告,过量服用含扑热息痛成分的药品可能伤肝,进而危及生命。(《每日经济新闻》10月12日)
  西药见效快,中药副作用小,中西药之间其实各有优缺,究竟孰优孰劣不乏竞争甚至争议。不过,既然中西医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早已有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中药和西药之间,就不必搞得势不两立,泾渭分明。如今,中成药里居然检测出了西药成分,如此“中西药结合”,真不知算不算新的“特效药”就此诞生。
  但是,经调查发现,这样一个药品生产领域伟大的“创新”,居然查无原创,对于中成药里的西药成分究竟何来,更是找不着个认账的。尽管被香港卫生署查获的感冒清胶囊是“白云山牌”的,但白云山方面称不是该药品的生产厂家,而质量问题则应由协议加工方达之行负责,甚至连药品生产商是谁,白云山也并未透露。而香港卫生署的初步调查则显示,“白云山牌”感冒清胶囊确系内地制造,达之行仅负责外包装,而药品在包装程序中受污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对于“中西药结合”的创新,各方都如此谦让,的确颇显风度。不过,明明是“白云山牌”感冒清胶囊,白云山方面却将药品里多了其他成分的功劳拱手相让,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毕竟,即便是委托生产,协议加工,既然贴了自家的“牌子”,其实就是自家的“孩子”,就没有对药品的成分和质量毫不知情、拒不负责的道理。否则的话,假如下次不小心添加的不是“扑热息痛”,而是砒霜,难道白云山也照样出货不成?无论如何,作为起码的商业逻辑,白云山的中成药中查出了西药成分还拒不认账,不仅无助于澄清事实,反而让人更加担心其中有何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更加诡异的则是,按照白云山的公告,出口香港的“感冒清胶囊”处方全部为中药,不含西药成分,委托方质量标准按照GMP规范进行生产,所加工的产品全部出口中国香港,并不在中国内地销售,但在内地常见的一些感冒药中均含扑热息痛。言下之意,同样是中成药,竟然是内外有别,到了香港居然要被召回,甚至还将面临严厉处罚的药品,在国内地则是完全合格的。内地早已“补过钙”的中成药,到了香港却要召回,还要受严惩,显然并不能全怪香港的标准好歹不知、不可理喻,这次白云山没准儿只是错把用于内地市场的药发给香港罢了。
  内地药企普遍存在的中药加入西药成分的行为,个中原因也不难揣测,假如只服用中成药,见效慢恐怕在所难免,既然药里面添了扑热息痛,借力了西药的功效,药效无疑大大增强,患者使用的感受也必然提升,药品的销量也更有保证。而在药企商业逐利诉求下,患者的知情权,甚至用药的安全性,则早已无暇顾及了。而这类中药中掺西药的潜规则,其实恰恰暗含着相当的健康与安全风险,许多患者自以为服用的是纯中药,却没想到无意中吞下了西药成分,他们也想不到如此服药会导致“过量”的隐患,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说,是国内药品监管标准的缺失与不规范,为中药版“橘生淮北”提供了畸形的土壤。而出口商品的“内外有别”——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内销商品质量低于外销商品,却并不只是医药行业一家的毛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成药名称首获司法保护 2008-12-19
· 中成药行业向药用消费品、现代化中药发展 2008-07-21
· 医改推动中成药行业消费化现代化 2008-07-16
· 严格限制濒危野生药材在中成药生产中使用 2008-06-16
· 香港指令回收一剂含有害成分中成药 2008-01-21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