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坐拥3.2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在当前欧美债务危机中发挥着关键的“借款人”角色。如何既做到雪中送炭,又不至于太过冒险,需要中国反复掂量:在向欧洲伸出援手时,什么才是最佳的援助途径。
一般的途径自然有很多,包括直接购买欧洲资产,但在欧洲对中国还颇多提防的情况下,资产购买不易,而除了资产投资外,其他途径大致有四条:
第一条途径,直接对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这些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进行援助,购买它们卖不出去的国债。但这无疑是下下策。原因很简单,风险太高,收益太小,且很可能血本无归。在这种高风险的状况下,中国如果还直接购买欧洲人都不敢买的“笨猪”债券,实在有如火中取栗。
第二条途径,是购买欧洲优质债券,比如,购买德国、法国的AAA级国债。通过这种间接援助方式,让德国和法国可以腾出更多资金来救助“笨猪”国家,而中国投资也相对安全。这可以说是中策,也是许多投资者的共同选择。“股神”巴菲特日前就说,别指望他参与救助欧洲,他早已清空欧洲主权债券,目前仅通过持有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股份,保留着德国债券。通过这种“投资企业再投资”,巴菲特很有效地规避了投资风险,这种投资方式值得中国借鉴。
第三条途径,中国不妨与欧盟和欧洲央行展开合作。在当前应对欧债危机中,“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和欧洲央行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可以向它们“输血”,这可以归为中上策。如果以后发行欧元债券,这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
第四条途径,则是中国通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与救助欧洲。在当前对希腊等国的救援中,IMF已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这种间接帮助,与上一条途径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结果可能更好,是为中上策或上策。
为什么这么讲?就是这牵涉到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在此前IMF融资中,中国出资500亿美元成为第一个购买IMF债券的国家。此举促使IMF加快改革,给予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更多份额和发言权。在当前欧债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通过购买IMF债券间接驰援欧洲,一则可以降低自身投资风险,二则还可进一步加大对IMF改革的压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在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话语权。
但不管是哪种途径,都不存在毫无风险的上上之策。这就要求中国多管齐下,构建更有效的投资组合。比如,直接援助“笨猪”国家确实风险很大,但亦可能带来超级收益,不妨在投资组合中拨出小部分资金,购买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至于购买IMF债券,如果并不能促进IMF改革,或者收益率实在太低,那就显然还不如中策了。